华宇考试网

2019黄冈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测试考研复试大纲(2)

时间:2019-05-08 09:32来源:网络整理考试资料 作者:华宇课件网 点击:
资料下载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面貌,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对文学作品的具有一定的阅读评析能力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面貌,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对文学作品的具有一定的阅读评析能力

考试内容:

现代文学

(一)总论

1.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

2.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3.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二)第一编(第一个十年)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4.现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5.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6.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7.《呐喊》与《彷徨》。

8.《野草》与《朝花夕拾》。

9.“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1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12.郭沫若与《女神》。

13.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14.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5.《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6.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17.“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18.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9.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20.民国旧派文学的转化。

(三)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5.老舍与“京味小说”。

6.巴金的小说创作。

7.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8.左翼小说。

9.京派与海派文学。

10.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1.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2.《故事新编》。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3.曹禺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14.《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四)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胡风等人的理论批评。

4.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5.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6.张爱玲的小说。

7.钱钟书的《围城》。

8.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

9.七月派诗人、“中国新诗派”的创作。

10.报告文学的勃兴。

11.小品散文的多样风姿。

12.陈白尘的戏剧创作。

13.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当代文学

(一)总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2.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

(二)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1.毛泽东文艺思想。

2.50-70年的文艺批评和批判运动。

3.“双百方针”与文学的政治化倾向。

4. 诗人的艺术困境。

5.农村小说《创业史》等。

6.《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等革命历史小说。

7.《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8.历史小说《李自成》。

9.《三家巷》及其评价。

10.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11.“百花文学”。

12.贺敬之、郭小川的的政治抒情诗。

13.话剧创作及老舍的《茶馆》。

14.“文革”文学的发生过程及其特征。

15.“革命样板戏”。

16.丰子恺、穆旦、牛汉、无名氏等人的“地下创作”。

17.“天安门诗歌”。

(三)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1.思想解放潮流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2.新启蒙下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3.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

4.伤痕文学。

5.反思文学。

6.改革文学。

7.寻根文学。

8.先锋文学。

9.现代派小说。

10.新写实文学。

11.新生代小说。

12.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

13.新时期诗歌思潮:“归来者”的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14.新时期的散文:报告文学,反思性散文,文化散文。

15.巴金《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

16.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17.九十年代以来文学文学发展的动向。

文学理论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命题、基本理论。

2.理解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形成、基本理论主张。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当代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文学活动论

2.文学反映论

3.艺术生产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

6.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三)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与文学活动

2.文学四要素

3.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五)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六)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真: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2.善:情感评价、人文关怀

3.美:形式创造

(七)文学创造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

2.文学作品的体裁

(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文学典型

3.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

(九)叙事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

1.叙事性作品

2.抒情性作品

(十)文学风格

1.风格的观念和理论

2.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3.文学风格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及流派风格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3.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高潮

(十二)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

古代汉语

考试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古代语言现象。

3.能利用所学古汉语知识标点并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短文。

第一章、绪论及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 绪  论

一、古代汉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含义。

三、古白话的含义。

第二节   常用工具书

一、字典辞书的三种编排方式

二、几部常用字典辞书的主要优缺点: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说文》四大家的名称及代表著作、

《辞源》、《经传释词》、《词诠》

三、了解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质。

第二章、文  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及构造

一、“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及其特点、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二、能够依据“六书”理论,分析一定数量的汉字结构,包括教材中的例字,课堂上涉及到的例字及系列练习一中的常用字。

三、“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四、汉字的形体演变。

五、六书的局限。

第二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及特点。

二、古今字、异体字的分类。

三、繁简字的对应情况。

四、产生古今字、异体字的原因。

第三章 词  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的沿袭与演变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些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和汉语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的继承性及稳定性。

(二)古今词义迥然有异。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色彩的差异。

(2)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异。

3.词义义项多少的差异

(1)义项的增多。

(2)义项的减少。

二、词汇的继承与发展

1.新词的不断产生。

2.旧词的逐步消亡。

3.词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沟通古今词义

沟通古今词义的意义。

沟通古今词义的方法。

第二节  单音词、复音词

单音词、复音词的含义。

二、复音词的分类:

(一)单纯复音词

1.叠音词

2.连绵词:连绵词的特点及类别。

(二)复合复音词

1.联合复音词

2.偏义复合词

三、正确辨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合词。

四、单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方面的一大特点。

第三节 同义词及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

二、辨析同义词的依据和基本方法

从词的词汇属性辨析。

从词的语法属性辨析。

三、辨析同义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四节 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含义;本义与原始义的区别;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二、如何探求本义和引申义

(一)据形求义

(二)文献佐证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和词性变化。

五、熟练的掌握教材附录〈部首举例〉所列常用字的本义。

六、熟练掌握教材附录的常用词〈一〉、〈二〉、〈三〉。

七、词义引申的类型。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三、类活用的表现:

1.名词用如动词。

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4.其他此类的活用现象。

5.名词作状语。

四、词类活用的条件。

五、能准确的判别各种词类活用,并能准确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节 常用虚词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常见的人称代词:吾、我、余、予、尔、女、而、若、之、其、彼。

2.人称代词的复数。

3.人称代词的敬称和谦称。

(二)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是、兹、之、此、斯。

2.远指代词:彼、其、夫。

3.无定代词:莫、或。

(三)疑问代词

1.问人:谁、孰。

2.问事物:孰、何、恶、奚。

3.问处所:何、恶、焉、案。

4.问原因:何、恶、焉、胡、奚、安。

(四)特殊的指示代词:者、所。

二、介词、连词

(一)介词:于(於)、乎、以、为、诸、焉的用法和作用。

(二)连词:与、而、以、且、则、如、抑、虽然、即、使、故的用法与作用。

(三)介词语连词的区别。

三、副词

(一)程度副词:甚、殊、尤、良、至、略、少、稍、微、颇、愈、盖、弥。

(二)范围副词:皆、尽、咸、悉、毕、俱、举、独、特、但、直、徒、止、凡、率。

(三)时间副词:既、已、业、曾、尝、方、正、适、特、且、行、寻、旋、终、竟、数、亟。

(四)情态副词:固、必、诚、数、亟、屡、暂。

(五)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无、莫、未、费、微。

(六)表敬副词:敬、请、敢、窃、伏、辛、辱、惠。

(七)指示性副词:相、见。

四、语气词:也、矣、乎、哉、焉、耳、耶、盖、夫的用法。

要明确每一个虚词的词性、用法、意义。

词性辨析(以、与、为、责、之、其等)。

第三节 语序

一、宾语前置的形式和作用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三)用“是、之”作提宾标志的提宾句。

(四)没有结构标志的提宾句。

(五)介词宾语无条件牵制。

二、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语序问题。

三、定语后置的形式和作用。

四、谓语前置的形式和作用。

第四节  句式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句式

(一)……者,……也。

(二)……,……也。

(三)……者,……。

(四)……,……。

(五)带有动词“为”的判断句。

(六)在名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则、即、皆、必、诚”帮助判断。加“非”(否定副词)表现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的句式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二)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三)用“见”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式。

(四)用“为”或“为……所……”格式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式。

三、习惯句式

(一)如何、若何、奈何。

(二)孰与、孰若。

(三)何以……为,何……为。

(四)有的、无以。

(五)以为,以……为。

(六)无乃……乎。

四、“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五、意义上表被动的被动句与陈述句的辨析。

六、判断句的特点。

七、判断句的作用:

(一)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喻。

(二)用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第五章 古书注解

一、古书注释的编排体例。

二、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

三、古书注释的类型。

四、古注内容:

注音、疏义、疏通文字、分析句读、讲解方法。

第六章 修辞方法

一、修辞的含义。

二、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方式

互文、并提、委婉、比喻、夸张、倒置。

第七章  音韵知识的运用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含义。

二、近体诗的特点:

(一)句数固定。

(二)押韵严格。

(三)讲求平仄。

(四)讲求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四、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五、了解对仗。

附文选:

TAG标签:   2019      师范学院      黄冈      测试      综合      考研      专业      语言文学   

华宇课件网中所有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并持续同步更新!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链接失效可以点下面QQ客服咨询相关试看


财经会计系列班次:零基础班,预习班,基础班,强化班,习题班,串讲班,冲刺班及习题模拟试题


建筑工程系列班次:预习班,真题解析班,精讲班,强化班,习题班,冲刺班,押题班及考前押题Word


公务员国/省考班次:技巧班,真题班,专项班,突破班,模块班,培优班,冲刺班,及考前预测试卷


考研类课程班次:导学班,零基础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密训班,电子书,考前模拟试卷


所有考试资料都包含视频+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全方位的针对不同层次备考考生进行学学习强化


需要新考试学习资料请点击:精品资料选择你需要的考试栏目查看资源



(责任编辑:资源分享)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