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严惩非法“助考”,重点打击“包(保)过”培训(2)
反面案例的警钟,声声都是震慑。在2007年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相关考试机构的于某、孟某、王某“监守自盗”,在考试前泄漏了试题,经法院审理认定,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别判处3人有期徒刑2年、3年、3年。
2017年度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中,有“助考”团伙利用非法窃取的试题信息培训敛财。经公安部调动十几个省市的警力,侦破了多起涉考犯罪案件,成功打掉网上组织考试作弊团伙50余个,依法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00余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不过退款?商家的营销手段!
去年2月,来自苏州的楚女士花了3000多元,在某培训机构报了一个教师资格证培训“不过退费班”。可考试没通过申请退款时,却遭到了该培训机构的拒绝,理由是“未参加延保期学习”。
无独有偶,北京的曲先生也在考试不过后遭遇了退款难。去年4月报考中级会计考试后,曲先生花3600元在某教育公司报了一个“VIP保过班”。后向该公司索要退款几次无果,竟然还被该公司客服“拉黑”了。
“不过退款”是培训机构招揽考生的一大利器。许多考生认为,反正考不过能退款,除了花点儿时间也没损失什么。但现实真的这般美好吗?
“‘不过退费’并非想退就能退,签订的合同中肯定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考多少次、要达到多少课时。”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调解员朱佳斌提醒消费者,选择购买教育培训产品时,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明确了解双方权责,斟酌过后再做决定。
记者走访中发现,“不过退费”现象在培训机构中大量存在。面对考生的退费申请,有的骗子直接消失不见了,有的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直接退费的并不多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的考生选择报警,有的选择吃下“哑巴亏”,如果遇到个别难缠的,公司则会安排“售后服务人员”,按比例退还部分报名费。
即使真的痛快退款,这也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一位培训机构负责人坦承,从概率上来说,总有一些人不论是否经过培训都能考过,只要收到这些考过学员的培训费,其他人的培训费就算全部退还,整个班的利润依旧非常可观。
买卖答案?就是犯罪!
“包过”“保过”如何实现?“大部分其实就是买卖答案,在考试中组织作弊。”人事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透过江苏南通市公安部门破获的一起案件,可以摸清他们的作弊行为和犯罪经过:考前发放作弊器材,考试开始后一拨人将试题偷拍传出,后方安排好的枪手做答,再把答案通过无线设备传送给考生。各环节参与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通过网络传送内容。
南通市公安局案件侦查大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一些培训机构就是抓住了一些考生不愿认真备考、只想走捷径的心理,打着“包过”“保过”的幌子组织作弊。
“卖答案”者中,有的并非组织作弊,而是以此为借口行骗。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法院就宣判这样一起案件:被告人邓某谎称自己有2016年度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答案,骗取被害人胡某10万余元,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邓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
组织考试作弊、为组织作弊提供帮助,都是犯罪!我国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考生的“作弊成本”,不是取消考试成绩那么简单!2017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明确,有“在考试结束前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的”“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的”等严重或特别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将记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如何监管?多部门联合专项治理!
人事考试安全,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助考’培训。”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强调。

>>二级建造师培训班视频课程,听名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