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的处理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修复学》要求掌握的考点内容,下面将整理的有关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牙槽骨的处理
1.消除有碍的骨突 牙齿拔除后由于骨质的吸收不均,常可形成骨尖或骨突。若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不消退,且有压痛,或有明显倒凹妨碍义齿摘戴时,应进行牙槽骨修整,一般在拔牙后1个月左右修整较好。
2.骨性隆突修整术 骨隆突系正常骨骼上的骨性隆起,组织学上与正常骨组织无区别。过大的骨隆突在义齿摘戴时,引起组织破溃疼痛,严重者义齿无法戴入使用。修复前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判断,及时施行修整术。骨隆突常发生在:①下颌前磨牙舌侧,一般双侧对称,也可为单侧,其大小不一,也称为下颌隆突;②腭中缝处,呈嵴状隆起,也称为腭隆突;③上颌结节,结节过度增生形成较大的骨性倒凹。对双侧上颌结节肥大的情况,常常只需修整一侧上颌结节,解决妨碍义齿就位的问题即可。
3.牙槽嵴重建术 该手术是治疗无牙颌牙槽嵴严重吸收、萎缩的一种方法。20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重建方法为自体骨移植加高术,但由于移植骨不断地吸收及重建牙槽嵴形态不理想而逐渐被弃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颗粒增高或重建牙槽骨成为较好的骨组织替代材料。
“口腔修复前准备知识点4:牙槽骨的处理”的内容,由华宇考试网口腔主治医师考试频道编辑整理,更多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考试动态、学习经验技巧,敬请关注华宇考试网口腔主治医师考试频道口腔执业医师栏目。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