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是什么?为了帮助检验职称考生了解,助力检验职称考生复习,华宇医药职称考试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1.生理变化
(1)年龄变化:
5岁以下儿童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
(2)日间变化:
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
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增多 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
(1)寄生虫病:
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等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
(3)皮肤病: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
(5)某些恶性肿瘤:
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
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暂时性增高。但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包括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8)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医药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医药卫生职称免费资料下载
注册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名师培训辅导教学课程
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