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是什么?为了帮助检验职称考生了解,助力检验职称考生复习,华宇医药职称考试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丙酮酸激酶测定:包括荧光斑点试验和PK活性检测。
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参考值:正常荧光在20min内消失。(15.0±1.99)U/gHb(37℃)(ICSH推荐Blume法)。
临床意义:PK严重缺乏者荧光60min不消失;PK中间缺乏时荧光25~60min消失。纯合子PK值在正常活性到25%以下,杂合子为正常25%~50%。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医药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医药卫生职称免费资料下载
注册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名师培训辅导教学课程
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