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世界影响力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然而,屠呦呦却是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不仅给推动了世界医学界的进步和发展,也通过青蒿素的研发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由于她特殊的背景身份也引起大众的关注,其中也暴露出我国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事实上,像屠呦呦这样在学术界做出重大贡献而论文没发几篇、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等。
之所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有科学家自身性格原因,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一般不善交际、不爱拍马,比较直率、爱讲真话、敢说实话。但也有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现行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重形式轻内容。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考评机制上过分量化,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很难专心研究。进而催生了浮躁的科研氛围、让那些“一心搞科研,不闻窗外事“的人才埋没。
科研需要有科学的态度,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屠呦呦”式的尴尬境地,更应多措并举:其一,科研人员摆正科学的态度,耐得住寂寞、努力坚持才能创造出成果。其二,完善人才选拔、考评、管理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切断院士职称评选背后的利益链条,回归求真务实的研究本质,将职务头衔还原为一种科学荣誉。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必要的手段,这也关乎中国在世界上的科研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需要通过科研体制、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让未来的屠呦呦们没有遗憾,让那些真正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尊重。
华宇课件网中所有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并持续同步更新!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链接失效可以点下面QQ客服咨询相关试看
财经会计系列班次:零基础班,预习班,基础班,强化班,习题班,串讲班,冲刺班及习题模拟试题
建筑工程系列班次:预习班,真题解析班,精讲班,强化班,习题班,冲刺班,押题班及考前押题Word
公务员国/省考班次:技巧班,真题班,专项班,突破班,模块班,培优班,冲刺班,及考前预测试卷
考研类课程班次:导学班,零基础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密训班,电子书,考前模拟试卷
所有考试资料都包含视频+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全方位的针对不同层次备考考生进行学学习强化
需要新考试学习资料请点击:精品资料选择你需要的考试栏目查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