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悟诗人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感悟作者的品质。
学生课前准备:
搜集于谦的生平资料与小故事。
教师课前准备:
介绍石灰制作过程的微课视频、教学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指导书写“吟”字。
理解“吟”字。
4、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
2、多种形式读。
3、指名读、师生对读、齐读。
三、了解“石灰”其物,再读古诗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看老师事先制作的一段视频(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000度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会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我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就是人们所说的熟石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可以用来刷墙了。)
2、听了介绍,你知道石灰的制作过程了吗?其实在诗中,诗人在诗中也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请在诗中找一找相应的词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清白)读好诗,我们要一字一句地慢慢品,欣赏啊!
3、理解重点字词,指导朗读。
[千锤万击出深山]
(1)首先让我们看,什么是“千锤万击”呢?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石灰石开采得很不容易)读出这种不容易!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
(3)指名多位同学读这一句。
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
[烈火焚烧若等闲]
(1)是怎样的烈火?刚才的视频中介绍了,烧制石灰时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是这样的烈火。谁来读读这个词,读出烈火的烈?1000摄氏度啊,还不够烈。你读。指名多位同学读。
(2)这样的烈火焚烧对石灰石来说怎么样?他害怕了吗?理解“若等闲”。
(3)看到这个词,你能想到哪些四字词语?(从容不迫、勇敢无畏等等)
(4)读出这种英勇无畏。齐读,师范读,再齐读。
[粉骨碎身全不怕]
(1)其实于谦在诗中还用了一个词写出了石灰石的英勇无畏,那就是(全不怕)。什么是“全”?(全都)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甚至是粉骨碎身,它全都毫无畏惧,一个“全”字写出了石灰的铮铮铁骨,坚强不屈。
(2)读这一句,就要给这个“全”字加上重音。谁先来读一读试试?指名多位同学读。
[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石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直至粉骨碎身,它为的是什么?(为人类留下洁白纯净的石灰)经历种种磨难和打击,甘愿奉献自己,牺牲自己,也要为人类做出贡献,这就是石灰。
(2)读到这儿,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的情感去读这首诗?齐读。
三、创设情境,领悟诗意
过渡:石灰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东西,诗人为什么要赞颂它呢?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
(一)故事引入,初识诗人。
1、师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并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引读: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12岁那年,面对石灰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的志向《石灰吟》。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之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于谦的生平资料和他的一些小故事,在小组内交 流交流。
2、出示老师收集的资料,播放录音,学生对照资料再读古诗,边读边想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在诗句边做个批注。
(1)于谦对于权贵,从不阿谀奉承。当时朝中宦官王振,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他每次从外地出差回京都空着手,不带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写了首诗,其中两句便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街坊里巷)话短长。”意思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免得遭人说长道短。“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后来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2)公元1449年,明朝皇帝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亲自率领人马守卫北京各城门,从正面抵抗敌人的大军。经过了长达数月的浴血奋战,于谦率领兵士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刚正不阿的于谦严格执法,有过必纠,有罪必罚,保证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于谦得罪了许多位高权重之人,尤其是战斗时为了不受敌军的威胁,他顶住巨大压力,力推当时监国的英宗之弟继位。即使他知道,将来英宗一旦归国复位,自己面临的会是怎样的结局。果然,英宗回朝后,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头等战功的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被英宗以“叛逆罪”杀害了。
3、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
(三)学习写法,领会“托物言志”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诗人要赞颂石灰了吗?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志向与追求。(板书:托物言志)
四、入境诵读
【播放音乐,师讲述】
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这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此刻,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慷慨吟诵--(齐读)
是的,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女生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中间三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回荡,久久回荡。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于谦一生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的诗,因为于谦高尚的节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里程碑。这首诗,如果只保留一句诗,你会保留哪一句?如果把这首诗只锁定成一个词,你会锁定哪个词?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板书:清白)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吧!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石灰吟》这首诗。
2、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自学《墨梅》这首诗。
(学法提示:读通诗句--理解诗意--联系生平--感悟诗情--感情朗读)
3、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清白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