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爸爸带我去爷爷家拜年。
来到爷爷家。我对爷爷高兴地说:“爷爷,新年好!”
爷爷对我说:“孩子,这里什么?”
我蹦起来说:“是压岁钱!”
爷爷又说:“你知道压岁钱的来历是什么?”
我撅起小嘴说:“压岁钱的来历!不就是让我多买点书,好好学习!”
爷爷笑着说:“傻孩子这就不对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线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我咧开嘴笑着说:“我明白了,原来‘压岁钱’的来历是这样的。”
爸爸和爷爷听了,甜甜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