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2019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案:《鸟的天堂》(四)

时间:2019-10-12 13:56来源:华宇小学教育网考试资料 作者:小学四年级语文 点击: 小学教材课本
小学课程
下面是网整理的2019小学语文解说教案范文,更多的内容请存眷网小学频道。

  一、解说要求:

  1、认识大榕树的怪异和瑰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形,感觉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诲。

  2、进修课文写景静态和动态的要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操练用“连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徐徐迫近榕树了”到“这瑰丽的南国的树。”)

  二、解说重点:

  1. 相识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寄义。

  2. 进修形貌事物静态和动态的要领。

  三、解说时间: 3课时

  四、解说进程:

  第 一 课 时

  解说内容:学生字、泛读课文、分段、讲读第一段。

  一、 释题,导入新课。

  1. 谈话引入。 学期初,我们在第一单位学过了《长城》和《桂林山水》两篇课文,长城和桂林美吗?其实,在广东也有一个很美的处所,出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去过今后,还写出了一篇十分有名的游记,这就是我们本日要学的新课。

  2. 板题(“鸟的天堂”),读题。 3. 释题: ① 你能汇报我题目里哪个是中心词吗?(天堂) ② 天堂是什么意思?(幸福、优美的糊口情况)

  ③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小鸟的乐土)

  过渡:课文写到的这个“鸟的天堂”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广东新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巴爷爷眼里的“鸟的天堂”是奈何的。

  先来进修字词。

  二、字词解说。

  ① 出示生字、课后词。

  ② 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③ 指出容易写错的几个字。

  “茂”不要写成“ ”(加多一点)

  “隙”不要写成“ ”(第三笔是“丨”不是“亅”)

  “暇”不要写成“ ”(“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④ 领略部门词语意思。

  迷恋:不忍舍弃或分开。

  不禁:情不自禁地。

  展示:明明地表示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我们从小糊口的这个处所就是南边。)

  哆嗦: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外来。

  三、泛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 听课文朗读灌音,思考:作者去了屡次“鸟的天堂”?(两次)

  2. 自读课文,找出能浮现鸟多的句子,画下来。

  3. 四人小组接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4. 课文开头讲什么?末了呢?

  5. 请按“上路――第一次――第二次――分开”的顺序将课文分四段,并说出每段段意。

  6. 分组分段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 指名读。

  思考:巴金爷爷在何时去何地?怎么去?天色和景致如何?脸色奈何?

  2. 答复思考问题。

  3. 默读课文,作者在搭船途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找出相应词句划下来。

  4. 作者的所见、所闻(听)给你什么感受?

  5. 练读句子。(男、女分练)

  6. 作者就将近到“鸟的天堂”了,他的脸色是奈何的?

  7. 怀着喜悦的脸色,轻声读第一段,感觉、浏览河面情况的幽静和风景的美妙。

  五、部署功课。

  1. 抄生字、词,组词。

  2. 预习3、4段。

  ① 朗读3、4段。

  ② 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作者的所见所闻有何差异?(可在书上圈点。)

  ③ 思考课后题2. ⑴ ⑵。

  第 二 课 时

  解说内容:讲读课文第二第三段。解说目标:

  1. 认识大榕树的怪异和瑰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形。

  2.进修课文形貌静态和动态风景的要领。

  解说重点:通过领略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形貌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具筹备:课文朗读灌音带、灌音机、幻灯机、解说挂图。

  解说进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承进修课文二、三段,随巴金爷爷泛舟出游,一起到……(齐读课题)。

  二、 讲读第二段,认识大榕树的怪异和瑰丽。

  作者以前来过吗?这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留给他深印象的是什么?(板书“大榕树”)

  2. 请同学们边听(第二段的)课文灌音,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形貌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形貌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学生答复问题。

  ①(示幻灯片)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形貌?(板:远、近)

  ②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句子中的“迫近”可换作什么词?暗示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好?

  4. 作者从远到近,又形貌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大、美”)

  5. 请四人小组接头,划下你找到的形貌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 汇报各人你的功效。

  7. 自由读本身所划的句子。

  8. 大榕树真美,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文章里写得出格好的句子。

  A:(幻灯)

  我有时机看清它的脸孔,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行计数。枝上又生根,有很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土壤里。

  a. 请1、2组齐读句子,很明明这个句子是写榕树哪个特点的?

  b. 你能用另一个词取代句子中的“不行计数”吗?用哪一个好?(“数”是多音词。)

  c. 这句子形貌的是一种奈何的情形?能用一个四字词归纳综合出大榕树的发展环境吗?

  d. 读句子,体会这是一株何等大的榕树!(共同想象)

  范读――男读――(更正)女读。

  e. 你能看图复述句子吗?(示幻灯片)

  (自述――个体――齐)

  B:(幻灯)

  那翠绿的颜色,豁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好像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哆嗦。

  a. 请3、4组同学齐读句子。

  b. 榕树什么时候的叶子是翠绿的?豁亮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令它们发光?

  c. “哆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哆嗦?请给它换个词,并较量哪一个符合?

  d. 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哆嗦”的环境呈现?

  e. 指导读句子。

  假设你面前就有这么一株大榕树,阳光耀煌灿烂,恰好微风吹来,叶子上像有精灵在向我们招手。你想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心里对榕树布满了……之情?请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齐读――范读――个体――齐读)

  9. 面临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禁不住发出了什么惊叹?请在前面加上“啊”字,读出来。(啊!这瑰丽的南国的树。)

  10. 你能汇报各人,在这一段里,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哪几个详细方面来写的吗?(示幻灯片提示,板“枝、干、叶、根”)

  11. 齐读7、8自然段,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给你一种奈何的感受?(安全、悠远、瑰丽、幽雅)

  12. 这种对静止不动的事物的形貌,我们称为静态形貌。(板“静态”)

  13. (过渡)大榕树有一种静态的美,可作者来到榕树下,目标是什么?他瞥见小鸟了吗?作者什么时候才真正瞥见了小鸟?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情形。

  1.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归纳综合鸟的天堂起初局势的词。找出顿时举手。

  2. 示图,小鸟出来了,鸟的天堂顿时变得奈何了?

  3. 哪一句话能归纳综合这种热闹情景的?

  4. 鸟声是作者――(听到的),鸟影是作者――(看到的)。

  5. 为什么呈现这种热闹的场景?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找出句子。

  6. 指导朗读2、3、4句,留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齐读,轮读)

  7. 导读:作者继承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品种真多啊。

  8. 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受?

  9. 领略“应接不暇”的意思。

  10. 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留意?请找出句子。

  11. 你以为巴金爷爷其时的脸色奈何?带着这种脸色读句子。

  (个体――齐――范――齐)

  12. 作者终于瞥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本来对付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瑰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然名不虚传。

  13. 你以为小鸟呈现后的热闹局势,在感受上和上面大榕树的安全幽雅一样吗?

  14. 这种对勾当状态的事物形貌,我们称之为动态形貌。(板“动态”)

  四、通过自选朗读总结全文。

  1. 这节课上,你相识认识了什么?

  课文从大榕树的静态及对小鸟的动态形貌,先容了作者和伴侣两次在“鸟的天堂”所见所闻,十分真实公道,形象活跃。

  请自选一节你认为写得美的课文自由朗读并将写得好的处所先容给各人。

  第 三 课 时

  解说内容:授课文第四段,归纳中心,办理课后题,固定写作手法(动、静态形貌)。

  一、 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巴金爷爷先后两次浏览了鸟的天堂这一动一静 的瑰丽景

  致,当他要分开这个瑰丽的处所时,他的脸色是奈何的?

  二、 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找出巴金爷爷分开时脸色如何的有关词句。

  2.为什么作者对鸟的天堂这么迷恋?

  3.这段的后一句能把作者去完“鸟的天堂”之后的想法表达出来的。(示幻灯课后2题(3),请读句子思考括号内问题。

  4.这时,巴金爷爷的脸色如何?(迷恋、歌咏)

  5.朗读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

  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去的时间差异)

  2.“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接洽上下文找出原因。

  (① 大榕树周围情况安定,景致幽静。)

  (② 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

  (③ 农夫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获得掩护。)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歌咏)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调查事物时,不只要留意形状、巨细、颜色、位置,并且更要留意事物在差异时间里的静、动态的差异变革。)

  五、质疑、

  学完后有什么不大白、弄不懂的处所?

  六、办理课后题。

  七、部署功课。

  1.朗读全文,背诵要背的部门。

  2.用“连续”和“应接不暇”造句。

  3.预习下一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