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预估位次六种公式,高考数学必备公式总结

高中毕业考试志愿填写预计位次六种公式?
他们是 :
1、新高中毕业考试位次/选物理人员数量=旧高中毕业考试理科位次/理科人员数量;
2、新高中毕业考试位次/选历史人员数量=旧高中毕业考试文科位次/文科人员数量。
3、新高中毕业考试位次/选物理人员数量=旧高中毕业考试理科位次/理科人员数量
4、新高中毕业考试位次/选历史人员数量=旧高中毕业考试文科位次/文科人员数量
5、新高中毕业考试位次:选物理或选历史的整个省位次,会跟随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一起发布;选物理(历史)人员数量:新高中毕业考试选物理(历史)的总人员数量,可在一分一段表上可以直接查到(即后一个人的位次加上人员数量);理科(文科)人员数量:旧高中毕业考试理科(文科)总人员数量。
6、将选物理或历史后的高中毕业考试位次,转换为旧高中毕业考试的理科或文科位次,进一步使用后面这样的“等效位次”参考历年招收录取数据。
高中毕业考试数学必备公式?
1、全等式的公式:a + b = c,这当中a,b,c是任意实数。
2、一次函数求根公式:ax+b=0,x=-b/a。
3、二次函数求根公式:ax2+bx+c=0,x1=(-b+√(b2-4ac))/2a,x2=(-b-√(b2-4ac))/2a。
4、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sinC,这当中a,b是三角形的两边长,C是两边夹角。
5、圆周率π的近似值:π≈3.1415926。
1、三角函数公式:
(1)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
(2)余弦定理:a2=b2+c2-2bc cosA;
(3)正切定理:tanA/a=tanB/b=tanC/c;
2、勾股定理:a2+b2=c2;
3、比例定理:a/b=c/d;
4、平面向量公式:
(1)点积公式:a·b=|a||b|cosθ;
(2)叉积公式:a×b=|a||b|sinθ;
5、椭圆方程:x2/a2+y2/b2=1;
6、抛物线方程:y2=2px;
7、双曲线方程:x2/a2-y2/b2=1;
8、极坐标方程:x=rcosθ,y=rsinθ;
9、指数函数公式:y=a·bx;
10、对数函数公式:y=loga x;
11、几何平均数公式:a1+a2+…+an/n;
12、等比数列公式:an=a1·qn-1;
13、等差数列公式:Sn=n(a1+an)/2;
14、组合数公式:Cn=n!/(n-m)!m!;
15、可能性公式:P(A)=n(A)/n(S);
16、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
17、圆面积公式:S=πr2;
18、梯形面积公式:S=1/2(a+b)h;
19、椭圆面积公式:S=πab;
20、体积公式:V=S·h;
高中毕业考试数学全部公式?
高中重点数学公式大全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这当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大多数情况下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这当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高中文科数学考点公式总结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一样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当中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当中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当中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当中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当中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公式七:两角和差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公式八:二倍角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升幂缩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公式九:半角公式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降幂扩角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另也有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公式十: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公式十一:三倍角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高中毕业考试报志愿成绩换算公式?
换算后的成绩=学员成绩-(批次成绩分数线-参考年份的批次成绩分数线)
比如:某学员 考了560分, 山西理科一本录取线516分, 481分 560-(516-481)=525
既然如此那,525分就是参考 一本录取线换算后的成绩,采取线差法可以将不一样年份的不具备可比性的录取成绩分数线变成具有可比性的资料。
高中毕业考试有效分的计算方式?
高中毕业考试有效分计算
第1个步骤算出满分
第2个步骤算出满分平均分
第3个步骤算出学科标准差之和
第4个步骤算出学科标准差
第5个步骤算出学科平均分
第6个步骤按照公式就可以算出学科有效分
学科有效分=(满分成绩分数线-满分平均分)/学科标准差之和×学科标准差+学科平均分
高中毕业考试的满分为750分。有效分的计算方式是: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30分,另加听力20分。文科历史,理科物理,都为100分。文科理科选课为地理政治和化学生物各为100分。
成人高考-专升本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成考+专升本考试(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
成人高考资料下载
专升本免费资料下载
成人高考视频网课
专升本视频网课
网校培训班课程
免费在线机考题库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