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 知识点梳理

时间:2023-07-09 20:37来源:华宇考试网收集整理作者:公务员考试资料
资料下载
本文主要针对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 知识点梳理和屈原列传课文及知识点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屈原列传知识点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个参考了解,希望本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

一、通假字

反 通 返 离 通 罹 见 通 现 指 通 旨 濯 通 浊

  绌 通 黜 内 通 纳 从 通 纵 质 通 贽 反 通 返

  被 通 披  常 通 长 泥 通 涅 志 通 记

二、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 (颜色憔悴)

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 (形容枯槁)

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三、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

5、此不了解人之祸也。(判断句)

四、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很熟悉。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个原因被放逐。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个原因被放逐。

屈原列传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分段整理?

《屈原列传》结构

第一个(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还有对《离骚》的高度评价。

第二个(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后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有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个(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四个(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可以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及解释?

原文:《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了解。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非常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长子顷襄王立,以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从而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这里说的忠者不忠,而这里说的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了解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了解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后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可以。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暂时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修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各位考生没有不清楚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可以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故此,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受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可以追念本源,故此,到了非常劳苦疲倦时,没有不叫天的;碰见病痛或忧伤时,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基本上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可以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故此,写《离骚》,其原因大约是从怨愤导致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依然不会宣扬作乱。像《离骚》,基本上算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全都完全表现出来。他的写作上的文章造诣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非常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因为志趣高洁,故此,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因为行为廉正,故此,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自己独立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就算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后未能回来。屈原也针对这个问题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也还是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期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样的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故此,不可以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怀王自始至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不管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产生,这是因为这里说的忠臣依然不会忠,这里说的贤臣依然不会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故此,在内被郑袖所迷住双眼,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知道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可以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很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唯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个原因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可以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何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大多数情况下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为这个原因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自始至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一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可以达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假设凭他的才可以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觉得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屈原列传句式归纳总结?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1)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2)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1)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2)现目前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3)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臣本布衣。 (《出师表》)

(6)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判断句中谓语前产生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部分判断句中的“是”也并不是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

这里说的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当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1)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

(2)用“被”表被动。

(1)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1)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2)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5)无标志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1)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

(2)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1)人之不我信也。 (《孔子世家》)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

(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一定要是代词;第二,全句一定要是不是定句。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以前否定词后面。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b.何泣也? (《魏公子列传》)

c.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魏公子列传》)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b.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自序》)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格式:宾+介+动

(1)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秦始皇本纪》)

(2)予一以贯之。 (《孔子世家》)

(3)楚战士全都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2)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3)句读之不了解,惑之不解。 (《师说》)

(4)唯长终是图。(《鲁周公世家》)

(5)唯利是图、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以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放在动词谓语以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的时候,也前置。

(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四、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谓语的省略。

(1)专以射为戏,竟 (都是如此)。 (《李将军列传》)

(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觉得)各有差。 (《淮阴侯列传》)

(3)动词宾语的省略。

(1)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啖(之)以利。(《高祖本纪》)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欲以(之,指泾水)溉田。(《河渠书》)

(5)介词的省略。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2)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于)泰山。(《太史公自序》)

五、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的时候,将谓语置于主语以前。这只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

六、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大多数情况下放在中心词前,这样的语序古今完全一样,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时,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1)求人能够让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找寻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4)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 (1)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可以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可以到达” (3)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4)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格式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可以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哪些人呢?”

格式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的时候,能吃完一石粮食”。

七、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以前,若置于谓语后面便是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时常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相当大一部分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状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以前,禀告大功告成”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5)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1)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2)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可以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还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4)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5)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1)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虽然才可以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公务员国考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公务员国考考试(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公务员国考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 知识点梳理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gongwuyuan/202307091799473.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公务员考试资料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guokao/ziliao/)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 知识点梳理和公务员考试资料的相关信息。

    公务员考试资料热门资讯

  • 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 知识点梳理

    本文主要针对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 知识点梳理和屈原列传课文及知识点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屈原列传知识点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

    2023-07-09

  • 华图教育培训机构怎么样,华图教育怎么样通过率怎么样

    本文主要针对华图教育培训机构怎么样,华图教育怎么样通过率怎么样和华图教育怎么样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华图教育培训机构怎么样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

    2023-07-09

  • 农民怎么填工作单位及职务,父母在家务农工作单位和职务填写

    农民怎么填工作单位及职务? 工作单位一栏在内容框中填写“务农”,职务一栏就在内容框中填写“无”。 扩展资料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证部有关确立劳动关系相关事项的公告》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

    2023-07-09

  • 怎么看国考缴费人数,国考 岗位人数

    有什么看法公务员国考缴纳报名费用人员数量? 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布缴纳报名费用人员数量,但是,各位考生可以去查看报名人员数量统计。 公务员国考报名人员数量有三种方法可以查询: 方式一:直接查询自己报考职位的报...

    2023-07-09

  • 宣讲部面试问题,信息宣传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宣讲部面试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会问到的问题有: 1、你之前都从事过什么与宣传部活动有关的工作? 2、你是不是有有关的能力? 3、你对宣传部的工作是什么样认识的? 4、假设你被录用,你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一个什么样的预...

    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