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论文

时间:2022-10-18来源:华宇网校作者:河北专升本院校
专升本视频课程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

就是了解诗歌作者所在的时候代背景,结合诗文赏析,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算预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算预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其实就是常说的说,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经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其实就是常说的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理解、推算预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以此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式。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候代背景,才可以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控掌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如何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对如何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查阅了一部分资料,还有名家的论点,方式,自己个人的一部分浅见,分享给各位考生。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反映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仅只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很准确、凝练;又反映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仅只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试题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没有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很重要关键点。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时代历史背景,当时诗人的人生际遇。季节环境。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还有他所身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一定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认真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大量曲折”。故此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控掌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这个方向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常借助各自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这当中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控掌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了解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式,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很小一部分具浪漫色彩的新奇,比较受欢迎形象。开篇第一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就是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点,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为这个原因,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详细形象,才可以正确理解和把控掌握诗句的深入透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高层级,能够让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以此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一样。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夯实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后面,以“自己独立”、“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自己独立承受风雨打击,自己独立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依然不会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唯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相互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时常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故此真正的领悟,一定要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多数情况下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可以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假设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还有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多想,理解通透。并且了解古诗词的特殊之处,了解它的抒情方式。学会欣赏剖析,养成了这些习惯,掌握并熟悉了这些方式,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就没有问题了。

如何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说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一,诗体整齐,表意准确;

二,韵律相宜,不管述景还是表意都要求韵律;

三,整体大意不管用什么修辞手法后能回归本意,不跑题;

四,用词得当适到好处;

五,包涵性强,画龙点睛,意属深入透彻;

六,有可读性,鉴赏性,有深度。

我认为读古诗词是为了“觉乐”,故此,第一是兴趣。诗词题材如此多,未必全部的都读,除非是学者,要读自己喜欢的,不要勉强自己。其次,多看书,多听名师介绍,累积多了,经常会用到的典故掌握并熟悉个大约,自然就提升了。后,就是共情,就是站在诗人的立场去体味,体味他所描述的美丽景色,感受他所表达的苦乐。

如何理解观沧海中的知人论世?

《观沧海》赏析 赏析诗歌要知人论世,比如,了解作者生平和诗风,分析写作背景等。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本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可以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获取决定性的成功。本次成功夯实了曹操的后方,故此,第二年它才可以挥戈南下,以期达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以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它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很难平静。它将自己这样的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意思是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创作意图。

这里说的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候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身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式,才可以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式有共通之处。

“知人论世”这样的批评方式可以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的视角出发,联系诗歌出现的背景和根本,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一样含意加以认真区分。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身处的时候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上》。原文:故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罢了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原指为了了解历史人物而论述他的时候代背景。后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什么是“知人论世”?

成语“知人论世”的意思是: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终所身处的时候代背景。现也用来指鉴别人物品行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自己思想、经历等的把控掌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出现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1、【拼音】[ zhī rén lùn shì ]2、【注释】(1)知人: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可以;谓懂人事或人事的变化。

(2)论世:指研究时世。3、【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了解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4、【示例】(1)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这里说的“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超级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于经学,毕注于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过前儒之上。

专升本辅导课程

四大网课班次

  • (基础)教材精讲
  • (基础)真题解析
  • (强化)考点预测
  • (冲刺)考题突击
  • 高端配套服务

  • 不过重学一年
  • 模拟机考题库
  • 考前密训点题
  • 在线名师答疑
  • 在线听课 免费练题

    专升本考试科目

    专升本热门专业

  • 理工:政治+英语+高数1
  • 经管:政治+英语+高数2
  • 法律:民法+英语+政治
  • 艺术:艺术+英语+政治
  • 医学:医学+英语+政治
  • 教育:教育+英语+政治
  • 高起专主要科目

  • 语文+英语+数学(文)
  • 语文+英语+数学(理)
  • 查看详情 免费试看

    (责任编辑:华宇专升本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