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会计第一定律,会计永恒定律是什么

时间:2023-05-30 16:53来源:华宇考试网收集整理作者:河南注册会计师
资料下载
会计第一定律

会计第一定律?

做会计的第一准则是:真实性原则。

它是指会计核算要客观认真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以实质上出现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质量要求。

不可以做假,必需准确的反映经济、财务、经营的实质上情况,真实的反映实质上现状。

会计永恒定律?

按照会计学原理,会计永垣定律有两个:第一个,资产=负债+全部者权益。

按照这个定律,会计人员编制反映单位在某一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

第二个,收入-成本=利润。

按照这个定律,会计人员编制反映单位在某一时期生产经营成果的利润表。两张报表的桥梁是未分配利润。

会计人员的第一条准则是什么?

为进一步加强会计员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行为,按照《会计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医院实质上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 道德准则

(一)遵纪守法:会计人员需要遵循《会计法》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制度规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严禁弄虚作假,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二)爱岗敬业:会计人员需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诚实守信:会计人员需要对医院忠诚,对工作中碰见的相关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地反映,并及时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真真切切做到诚实可信,履行承诺。

(四)坚持准则:会计人员需要坚持原则,遵循《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其他相关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把关,强化会计监督。

(五)廉洁自律:会计人员需要清正廉明,以身作则,不可以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贪污公款。

(六)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办理经济事项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隐瞒事实真相。

(七)保守秘密:会计人员需要保守本单位的秘密,除按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不可以未经同意私自以任何形式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医院会计信息。

(八)文明服务:会计人员需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使会计部门成为对内、对外文明服务的窗口。

(九)规范操作:会计人员需要严格根据岗位自责和工作流程的要求办理财会事宜。

(十)明确责权:会计人员需要对自己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负责,如出现工作失误,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勇于担负责任,积极配合,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二条 行为规范

(一)作风严谨:会计人员需要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无推后、无遗漏、无差错的工作目标。

(二)熟悉法规:会计人员需要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医院制度规定。

(三)信息支持:会计人员需要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情况,运用所掌握并熟悉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式为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服务。

(四)严格监督:会计人员需要仔细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责,准确判断各自不同的经济活动是不是合法合理的界限。

坚持原则,对本公司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汇报,持续性提升会计监督水平,同时要更新会计监督观念和改进工作方式,寓会计监督于服务之中。

(五)提升技能: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继续教育,持续性更新、扩展和提升知识及技能。

(六)开拓创新:会计人员需要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

在运用已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追求创新思维,持续性 完

会计行业的三大定律?

1、当会计信息失真的收入大于被查处受处罚的预期收入损失时,经营者才会选择会计信息失真。  2、当经营者觉得不被查处的可能性足够大时,就算被查处后处罚力度很大,仍会选择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规范质量越差、政府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检查和处理力度越小,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越严重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

有关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清晰透明性原则

二:确认和计量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则:

权责出现制原则

配比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

划分权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三:起修正作用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则:

谨严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本质重于形式原则

新会计准则是这样规定的1.四大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2.会计基础:权责出现制3.八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及时性、有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本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严性

规律一:

财务会计指标的命名是有原则的,有以下2种命名法:

1、先念分子,后念分母法,就是”……比率”或”……比”(某某比率或某某比);例如负债资产比率=负债/资产,也可省略地称呼其为负债资产比。

2、先念分母,后念分子法,就是”……率”;例如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

目前各位考生完全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记住不少的财务指标了,甚至看到指标的名称就清楚该如何去计算它,很实用的规律哦。

读者可以试着看以下的一部分指标迅速地写出它的公式了: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负债权益比率……

规律二:

假设分子分母来自于同一张报表,则数值同用年初数、年末数或同期数,以保持口径完全一样;假设分子来源自于损益表,分母来源自于资产负债表,则分母要用平均数。

因素是:损益表的数字都是时期数,而资产负债表的数字都是时点数,时期数/时点数则会因为口径不一样,没办法相除,因为这个原因需将分母进行换算。经过(期初+期末)/2的简单算术平均以后,将时点数换算为时期数,分子分母就都是时期数了,则完全就能够进行除法运算。可是有的时候,分母会直接使用期末数,这个时候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1、该期末数与期初数完全相等或总体相等,可以故将他影响不大的差异额忽视不计。例如分母直接使用期末数500万时,这个时候暗示期初数也是500万,则(期初+期末)/2=(500+500)/2=500万,这时分母完全就能够直接使用期末数。或者期初数为500.10万时,则可将0.10万忽视不计,与上例同理。

2、该指标要跟与之相比较的指标保持口径完全一样。例如,本企业要用计算出来的权益净利率去与同行业的A企业相比,而A企业计算权益净利率时分母用的是期末数,则为了保持双方的可比性,本企业也应采取期末数来作为分母,就不使用平均数作为分母了。

规律三:

周转率指标的命名规律。

分子大多数情况下是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分母是什么,则该公式就叫某某周转率,例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后有四点补充:

1、涉及到变现能力、短时间偿债能力的指标,分母大多数情况下为流动负债;

2、涉及到现金流量表的指标,分子大多数情况下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3、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分子既可以是收入额,也可是成本额(比较特殊);

4、还有一部分指标没有这三个规律,平日间需要大家特别注意一下,比如:已获利息倍数、权益乘数、资本保值增值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长时间资产合适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等等。

会计学的三大定律?

一、会计经常会用到分录的三要素

分录三要素: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的符号,即借方或贷方;记录的金额。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全部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多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多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

详细哪一方登记增多、哪一方登记减少,主要还是看账户的性质和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的性质。

一般情况下,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多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类、全部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多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二、会计三大原则

1、真-真实、准确、平衡

“不做假账”基本上算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也变成了高要求。做假账可能会有一时的得意,但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想要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一定要“真”。这是会计的根本要求,也是会计质量的保证。

2、正-重诚信、敦品行、德才兼备

商品经济下,会计人的品行更为重要,不少时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都源自于会计人的职业操守与专业判断,人品正直基本上算是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人的根本。同时,会计职业道德中也非常强调了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只唯实”的客观与“不偏私”的公正。反映在会计工作中就是遵纪守法、坚持准则,诚实守信、维护公正。

3、善:计利须计天下利

善是会计工作的灵魂,也是优秀会计人应有的价值取向。假设你只将会计作为一个谋生的工具,我想你永远都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会计的魅力时常在于你真正懂得它以后。

肯定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会计报表要平衡,帐帐都符合。

1.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2.会计基础:权责出现制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及时性、有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本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严性

会计的两大法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一定要以实质上出现的经济业务及反映经济业务出现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入市的反应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基实质量要求。

2、有关性原则:有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能满足各相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核算所出现的数据需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满足相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

3、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一定要按照本次要求规定的处理方式进行是会计信息口径完全一样,相互可比。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

4、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取的会计处理方式和程序前后各期一定要完全一样,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不可以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式和程序。一贯性原则是在可比性原则基础上出现的是达到可比性原则的保证。

5、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实效,会计处理应及时进行,一边会计信息得还有时利用。

6、清晰透明性原则:清晰透明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与会计报表应清晰、简明、方便理解和利用。

7、权责出现制原则:权责出现制原则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需要以实质上出现和影响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本期已经达到的收入和已经出现或需要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不是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8、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需要相互配合。

9、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需要按获取时的实质上成本进行核算。这里说的历史成本,就是获取或制造某一个财产物资时所实质上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会计人员从业第一条准则?

为进一步加强会计员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行为,按照《会计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医院实质上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 道德准则

(一)遵纪守法:会计人员需要遵循《会计法》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制度规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严禁弄虚作假,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二)爱岗敬业:会计人员需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诚实守信:会计人员需要对医院忠诚,对工作中碰见的相关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地反映,并及时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真真切切做到诚实可信,履行承诺。

(四)坚持准则:会计人员需要坚持原则,遵循《会计法》、和其他相关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把关,强化会计监督。

(五)廉洁自律:会计人员需要清正廉明,以身作则,不可以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贪污公款。

(六)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办理经济事项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隐瞒事实真相。

(七)保守秘密:会计人员需要保守本单位的秘密,除按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不可以未经同意私自以任何形式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医院会计信息。

(八)文明服务:会计人员需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使会计部门成为对内、对外文明服务的窗口。

(九)规范操作:会计人员需要严格根据岗位自责和工作流程的要求办理财会事宜。

(十)明确责权:会计人员需要对自己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负责,如出现工作失误,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勇于担负责任,积极配合,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二条 行为规范

(一)作风严谨:会计人员需要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无推后、无遗漏、无差错的工作目标。

(二)熟悉法规:会计人员需要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医院制度规定。

(三)信息支持:会计人员需要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情况,运用所掌握并熟悉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式为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服务。

(四)严格监督:会计人员需要仔细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责,准确判断各自不同的经济活动是不是合法合理的界限,坚持原则,对本公司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汇报,持续性提升会计监督水平;同时要更新会计监督观念和改进工作方式,寓会计监督于服务之中。

(五)提升技能: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继续教育,持续性更新、扩展和提升知识及技能。

(六)开拓创新:会计人员需要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在运用已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追求创新思维,持续性完善管理体系。

会计法则是什么?

会计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指以处理会计事务的各自不同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法》是规范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会计法律体系中居于高地位,同时也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一定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是指就经济业务的详细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以详细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涵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详细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等,基本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基础是详细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的制定依据,地位十分重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目标

统驭详细准则的制定

类似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地位作用

(一)基本准则的地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等国家或者地区在其会计准则制定中,一般都制定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不仅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相关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需要遵守的基本法则。

我们国内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地位。同时,我们国内会计准则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按照《立法法》规定,我们国内的法规体系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法律;二是行政法规;三是部门规章;四是规范性文件。这当中,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由国家主席签发。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通过,由国务院总理签发。部门规章由国务院主管该项目的部门部长以部长令签发。我们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是由财政部于 2月15日以第33号部长令签发的;详细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属于规范性文件; 11月16日和 8月7日财政部又分别印发了第1号和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二)基本准则的作用

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主要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一是统驭详细准则的制定。基本准则规范了涵盖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制定详细准则的基础,对各详细准则的制定起着统驭作用,可以保证各详细准则的内在完全一样性。我们国内基本准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准则涵盖基本准则和详细准则,详细准则的制定需要遵守本准则(即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各项详细准则也都明确规定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进行制定和完善。

二是为会计实务中产生的、详细准则暂时还没有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在会计实务中,因为经济交易事项的持续性发展、创新,一部分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详细准则中暂时还没有规范但又急需处理,这时,企业不仅需要对这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及时进行会计处理,而且,在处理时需要严格遵守基本准则的要求,特别是基本准则有关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与计量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因为这个原因,基本准则不仅扮演着详细准则制定依据的角色,也为会计实务中产生的、详细准则暂时还没有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了会计处理依据,以此保证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全部会计实务问题的规范作用。

主要内容

基本准则的制定吸收了当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了现目前会计实务发展的内在需,反映了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变动,构建起了完整、统一的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从不一样的视角明确了整个会计准还需处理的基本问题,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报告目标

基本准则明确了我们国内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基本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将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分明而确定地表现了财务报告目标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涵盖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先出发点。近几年来,我们国内企业改革持续深入,产权越来越多元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及其他投资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关心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他们需会计信息来帮他们做出决策,例如决定是不是需要买进、持有或者卖出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他们还要有信息来帮其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等。因为这个原因,基本准则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先使用者,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反映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肯定。

假设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无关,既然如此那,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按照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需要认真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还有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认真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化情况;认真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以此有助于目前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按照有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等。比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一般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信息来评估企业能不能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不能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一般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规则和程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需信息来监管企业的相关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对所在地经济做出的奉献,如增多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因为这个原因,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企业发展前景及其能力、经营效益及其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需要讲,这些使用者的不少信息需求是共同的。因为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一般情况下,假设财务报告可以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完全就能够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多数信息需求。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全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差不多都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好好保存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及时或者常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方便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不是需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更改替换管理层等。因为这个原因,财务报告需要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基本假设

基本准则强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为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需要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故将他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可以达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需要对其本身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第一,明确会计主体,才可以划定会计想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唯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可以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影响不了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可以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一般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达到,费用的出现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来说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可以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全部者的交易或者事项还有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比如,企业全部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全部者主体所出现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全部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全部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需要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一样于法律主体。大多数情况下来说,法律主体肯定是一个会计主体。比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需要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未必是法律主体。比如,就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一样酌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反而会计主体。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需要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以后,企业将会按现目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加以制定和规范的,涵盖了从企业成立到清算(涵盖破产)的整个这个时间段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假设一个企业在不可以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可以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式,就不可以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一样的这个时间段。会计分期的目标,在于通过会计这个时间段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这个时间段,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以此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相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那么,会按照现目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不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及时的信息,都需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一样的这个时间段,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要,因为会计分期,才出现了当期与之前这个时间段、以后这个时间段的差别,才使不一样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一步产生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式。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需要划分会计这个时间段,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这个时间段一般分为年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的报告这个时间段。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途中之故此,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大多数情况下等价物是衡量大多数情况下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没办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方便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唯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故此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部分情况下,统一采取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时常很难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针对使用者决策来讲也非常的重要,企业可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相关非财务信息来补上来上面说的缺陷。

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以权责出现制为基础。权责出现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达到的收入和已经出现或需要负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不是收付,都需要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就算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出现时间与有关货币收支时间有的时候,依然不会一模一样。比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没有达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非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出现的。为了更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这个时间段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需要以权责出现制为基础。

收付达到制是与权责出现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妁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现在,我们国内的行政单位会计采取收付达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取权责出现制外,其他大多数业务采取收付达到制。

在1992 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权责出现制是作为会计核算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则加以规范的。经过修订后,基本准则将权责出现制作为会计基础,列入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其因素是权责出现制是对比收付达到制的会计基础,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过程,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非常高,统驭作用强。

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点,按照基本准则规定,它涵盖可靠性、有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本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严性和及时性等。这当中,可靠性、有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先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实质量特点;本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严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有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先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时,需按照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控掌握其会计处理原则,此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有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原因,企业一定要在有关性和可靠性当中寻找一种平衡,来终确定信息及时披露时间。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需要以实质上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认真反映满足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有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需要做到:

(一)以实质上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满足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全部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认真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可以按照虚构的、没有出现的或者暂时还没有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在满足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这当中涵盖需要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需要保持完整,不可以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都需要充分披露。

二、有关性

有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有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目前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不是有用是否具有价值,重要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是不是有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升决策水平。有关的会计信息需要可以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相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关的会计信息还需要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按照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关性要求,需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途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但是有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当中依然不会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其实就是常说的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量地做到有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清晰明了,方便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标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需要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唯有这样,才可以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达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相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还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针对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企业就需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相互可比。这主要涵盖两层含义:

(一)同一企业不一样时期可比。为了方便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一样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以此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一样时期出现的一样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需要采取完全一样的会计政策,不可以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不是表达企业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假设按照本次要求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有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相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需要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不一样企业一样会计这个时间段可比。为了方便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一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化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一样企业同一会计这个时间段出现的一样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需要采取规定的会计政策,保证会计信息口径完全一样、相互可比,以使不一样企业根据完全一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五、本质重于形式

本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需要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本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出现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本质和法律形式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有部分情况下也出现不完全一样。比如,企业根据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署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达到了收入,但假设企业没有将商品全部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就算签署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该确认销售收入。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全部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假设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依赖职业判断,企业需要按照其所身处环境和实质上情况,从项目标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严性

谨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严,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无法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出现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严性要求,需企业在面临无法确定性原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需要保持应有的谨严.,充分估计到各自不同的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比如,要求企业对售出商品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确认一项预估负债,就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严性要求。

谨严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假设企业有意或恶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有意或恶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质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此对使用者的决策出现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针对已经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需要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可以早一点或者延期。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全部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的时候,效性。就算是可靠的、有关的会计信息,假设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针对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可以再具有实质上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途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也就是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出现后,及时收集整理各自不同的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方便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一定要在相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都取得以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假设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都信息取得后面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因为时效性问题,针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大大降低。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当中作对应权衡,以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作为判断标准。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点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根据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全部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当中,资产、负债和全部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科学严密,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照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点: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需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详细是指企业享有某一个资源的全部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一个资源的全部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全部权,一般表达企业可以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一般在判断资产是不是存在时,全部权是考虑的首先原因。有部分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依然不会享有其全部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达企业可以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满足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比如,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法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依然不会拥有其全部权,但是,假设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表达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需要故将他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致使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样的潜力可以来自企业平日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是非平日活动;带来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形式,也可是能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资产预期能不能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点。比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取得的经济利益。假设某一项目预期不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既然如此那,就不可以故将他确觉得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觉得资产的项目,假设不可以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可以再确觉得企业的资产。比如,某企业在年末盘点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企业以该存货管理责任不清为由,将毁损的存货计入“待处理财产损失”,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予以反映。因为“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满足资产的定义,因为这个原因不应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觉得一项资产。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需要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涵盖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换句话说,唯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可以出现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比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暂时还没有出现,就不满足资产的定义,不可以因为这个原因而确认存货资产。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觉得资产,需满足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来看,能不能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实质特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能不能流入企业或者可以流入多少其实带有无法确定性。因为这个原因,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无法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假设按照编制财务报表时所获取的证据,与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入企业,既然如此那,就需要故将他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可以确觉得资产。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

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这当中计量起着枢纽作用,可计量性是全部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唯有当相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可以予以确认。在实务中,企业获取的不少资产都是出现了实质上成本的,比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针对这些资产,只要实质上出现的购买成本或者生产成本可以可靠计量,就默认为满足了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获取的资产没有出现实质上成本或者出现的实质上成本很小,比如企业持有的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针对这些资产,尽管它们没有实质上成本或者出现的实质上成本很小,但是,假设其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也被觉得满足了资产可计量性的确认条件。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按照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点:

1.负债是企业担负的现时义务

负债一定要是企业担负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当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担负的义务。未来出现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该确觉得负债。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是推定义务。这当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管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一般一定要依法执行。比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根据税法规定需要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担负的法定义务,需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按照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致使企业将担负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相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比如,某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针对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将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需要故将他确觉得一项负债。

2.负债预期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实质特点,唯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满足负债的定义,假设不可能会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满足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致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各种多样,比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以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需要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唯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出现的承诺、签署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觉得负债,需满足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出企业

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到,预期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实质特点。

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无法确定性,特别是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一般需依赖于非常多的估计。因为这个原因,负债的确认需要与经济利益流出的无法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假设有确凿证据表达,与现时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出企业,就需要故将他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假设企业担负了现时义务,但是,致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概率若已不复存在,就不满足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故将他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针对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需要可以可靠计量。针对与法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一般可以按照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来终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一般在未来这个时间段,有的时候,未来这个时间段较长,相关金额的计量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原因的影响。针对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需要按照履行有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好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多方面因素慎重考虑清楚相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原因的影响。

三、全部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全部者权益的定义

全部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全部者享有的剩下权益。公司的全部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全部者权益是全部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下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全部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全部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反映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观念。

(二)全部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全部者权益的来源涵盖全部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一般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大多数情况下风险准备,也构成全部者权益。

全部者投入的资本是指全部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涵盖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涵盖投入资本超越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们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出现增减变化的、和刚才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全部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这当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平日活动所形成的、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增多的、和刚才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涵盖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是指由企业非平日活动所出现的、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减少的、与向全部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涵盖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涵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化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2023达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涵盖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全部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全部者权益反映的是全部者在企业中的剩下权益,因为这个原因,全部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全部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主要还是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比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满足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对应地满足了全部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时,全部者权益的金额也完全就能够确定。

全部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实质区别,因为这个原因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需要严格区分负债和全部者权益,以认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等。在实务中,企业某些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全部者权益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将属于负债和全部者权益的部分分开核算和列报。比如,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需要故将他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性工具部分进行分拆,分别确认负债和全部者权益。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平日活动中形成的、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增多的、和刚才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按照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1.收入是企业在平日活动中形成的

平日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常常性活动还有与之有关的活动。比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平日活动。明确界定平日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平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可以确觉得收入,而需要计入利得。

2.收入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的增多

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需要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的增多,不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增多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满足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觉得收入。比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致使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依然不会致使全部者权益的增多,反到是使企业担负了一项现时义务。企业针对因借入款项所致使的经济利益的增多,不应故将他确觉得收入,需要确认一项负债。

3.收入是和刚才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需要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入,以此致使资产的增多。比如,企业销售商品,需要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达该交易满足收入的定义。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的时候,是全部者投入资本的增多所致使的,全部者投入资本的增多不应该确觉得收入,需要故将他直接确觉得全部者权益。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各种多样,不一样收入来源的特点带来一定不一样,其收入确认条件也时常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大多数情况下来说,收入唯有在经济利益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入以此致使企业资产增多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可以可靠计量时才可以予以确认。即收入的确认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与收有关的经济利益需要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可能会造成资产的

增多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可以可靠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平日活动中出现的、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减少的、与向全部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按照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特点:

1.费用是企业在平日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一定要是企业在其平日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平日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平日活动的界定相完全一样。因平日活动所出现的费用一般涵盖销售成本(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平日活动所形成的,目标是为了故将他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平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可以确觉得费用,而需要计入损失。

2.费用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需要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的减少,不可能会造成全部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满足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觉得费用。

3.费用是与向全部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出现需要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以此致使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多(后也可能会造成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涵盖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根据企业向全部者分配利润也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明显属于全部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觉得费用,需要故将他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需要满足定义外,也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唯有在经济利益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出以此致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多、经济利益的流出额可以可靠计量时才可以予以确认。因为这个原因,费用的确认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需要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可能会造成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多;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可以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这个时间段的经营成果。一般情况下,假设企业达到了利润,表达企业的全部者权益将增多,业绩得到了提高;反之,假设企业出现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达企业的全部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利润时常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涵盖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这当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平日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平日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需要计入当期损益、后会导致全部者权益出现增减变化的、和刚才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全部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需要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当中的区别,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的概念,因为这个原因,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还有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主要还是看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一)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满足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纪录写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需要按照本次要求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有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面积等。从会计的视角,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涵盖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质上成本,就是获取或制造某一个财产物资时所实质上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根据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根据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根据其因担负现时义务而实质上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担负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根据平日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根据现目前市场条件,重新获取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根据目前购买一样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根据目前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途中,以预估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估销售费用还有有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根据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出现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还有有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一般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合适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根据预估从其持续使用和后处置中所出现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根据预估期限内需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一般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比如,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可收回金额时,一般需计算资产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针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一般需使用实质上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这个时间段或适用的非常短这个时间段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对应的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根据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

(二)各自不同的计量属性当中的关系

在各自不同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一般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还有公允价值一般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当然这样的关系也并非绝对的。

例如,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有的时候,就是按照交易时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假设交换具有商业本质,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需要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达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中,合并成本也是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获取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出现或担负的负债等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再例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有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一类型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采取估值技术来确定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取估值技术估计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时常是比较普遍的—种估值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此外公允价值对比历史成本来说,具有很强时间概念,其实就是常说的说,现目前环境下某一个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现目前环境下某一个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三)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取历史成本,采取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可以获取并可靠计量。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严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二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们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更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让这种类型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国内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实质上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有用,而且,也正

因如此,我们国内准则才达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在引入公允价值途中,我们国内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需要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本质性一样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没有满足上面说的两个条件的,需要采取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我们国内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严和有条件的。因素是考虑到我们国内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假设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产生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因为这个原因,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详细准则中规定,唯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可以获取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公允价值计量。

科目变更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时间投资”、“短时间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了“成本”、“公允价值变化”两个二级科目。

3.“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4.“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可以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按新准则《应用指南》的介绍,企业也可按照自己的详细情况,单设“包装物”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或“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科目。

5.新准则取消了“长时间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6.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7.新准则设置了“长时间应收款”和“未达到融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采取递延方法分期收款、本质性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借记“长时间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现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达到融资收益”科目。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当中的差额,需要在合同或协议这个时间段内采取实质上利率法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8.新准则设置了“长时间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式与原准则相比带来一定变化。

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需要以获取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9.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

借:管理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

贷:累计摊销

10.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

11.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式与原准则相比带来一定变化。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12.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时间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3.新准则把“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4.新准则把“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5.新准则设置了“预估负债”科目。核算内容与原准则相比带来一定变化。

16.“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相关的核算。

17.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8.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途中出现的各项支出。

19.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化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还有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化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0.新准则把“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1.新准则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2.新准则把“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3.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4.新准则把“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25.新准则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

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及其编制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这个时间段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从全球范围来看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术语,但是,在我们国内现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为了保持法规体系上的完全一样性,基本准则也还是沿用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术语,但同时又引入了“财务报告”这一术语,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以此很好地处理了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问题。在全部详细准则的制定中则统一使用了“财务报告”的术语。

按照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财务报告需要是对外报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针对为了内部管理需的、特定目标的报告不属于财务报告的范畴;二是财务报告需要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涵盖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信息,以勾画出企业整体和全貌;三是财务报告一定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文件,不应是零星的或者不完整的信息。

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后结果反映,投资者等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现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形,以此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个原因,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媒介和渠道是沟通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当中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我们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财务报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国内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出于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的需,也规定企业需要定期编报财务报告。

二、财务报告的构成

财务报告涵盖财务报表和其他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有关信息和资料。这当中,财务报表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2个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需要涵盖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考虑到小企业规模较小,外部信息需求相对来说比较低,因为这个原因,小企业编制的报表可以不涵盖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目标是通过认真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全部者权益金额及其结构情况,以此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资产的质量还有短时间偿债能力、长时间偿债能力、利润分配能力等。

(二)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这个时间段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企业编制利润表的目标是通过认真反映企业达到的收入、出现的费用还有需要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金额及其结构情况,以此有助于使用者分析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构成与质量。

(三)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这个时间段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标是通过认真反映企业各项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以此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的现金流和资金周转情况。

(四)附注是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还有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标说明等。企业编制附注的目标是通过对财务报表本身作补充说明,以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以此有助于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帮其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财务报表区别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会计报表,财务报表除了涵盖会计报表本身外,还涵盖附注,而会计报表没有涵盖附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但是,除了财务报表之外,财务报告还需要涵盖其他有关信息,详细可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定。

如企业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担负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奉献、持续时间发展能力等信息,这些信息针对使用者的决策也是有关的,尽管属于非财务信息,没办法涵盖在财务报表中,但是,假设有规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业需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有的时候,企业也可自愿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信息。

会计法则是为适应我们国内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统一会计核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按照会计法”制定的。

《会计法则》则是对会计工作的一个规范要求。是制定会计记账法的统一开展规范。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涵盖: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有以下十三个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清晰透明性原则;4、历史成本原则;5、本质重于形式原则;6、权责出现制原则;7、及时性原则;8、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9、配比性原则;10、有关性原则;11、一惯性原则;12、谨严性原则;13、重要性原则。

会计法则主要是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注册会计师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注册会计师考试(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会计第一定律,会计永恒定律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kuaiji/202305301493570.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河南注册会计师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CPA/henan/)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会计第一定律,会计永恒定律是什么和河南注册会计师的相关信息。

注册会计师备考资料免费下载

考试资料领取

    河南注册会计师热门资讯

  • 会计第一定律,会计永恒定律是什么

    会计第一定律? 做会计的第一准则是:真实性原则。 它是指会计核算要客观认真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以实质上出现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质量要求。 不可以做...

    2023-05-30

  • 会计制度设计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设计形

    会计制度设计形成性考查册答案,会计制度设计的要点有什么? 会计制度设计要点: 1、实地调查方式:实地观察、岗位访问、开座谈会、问卷测试、索要文档。 2、分析研究方式:文字说明法、表格法(表格尺寸统一、划线标准...

    2023-05-30

  • 怎样网上申请办会计证,如何在网上查会计从业资格证

    怎样网络在线申请办会计证? 申请办证流程:先进行网上在线申请,再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 网络在线申请方法: 点击四川财政会计网首页栏目 “会计许可”--“会计从业资格”-“从业资格申请”-“在内容框中填写申...

    2023-05-29

  • 会计硕士可以免考cpa四科,cpa 免试

    会计硕士可避免考cpa四科? 这样的说法依然不会准确。 按照《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不需要考试管理办法》规定,可免考CPA部分科目标人群,主要是以下三类: 1、具有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和高级经济师以上高...

    2023-05-29

  • 绵阳东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绵阳市东原建设工程有限公

    绵阳东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绵阳东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 03月3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建筑材料销售,建筑机...

    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