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操作:换药的规则是什么呢?各位全科主治考生你们真的知道吗?还不知道的考生快来跟着了解一下吧!
换药又称交换敷料,其目的是观察伤口、清理创面、充分引流,发现和处理对伤口愈合不利的因素,防止交叉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一)换药规则
1.换药的一切操作要遵循无菌原则。 .
2.有条件者,应设置有菌及无菌两个换药室,或同一室内设有菌及无菌两个换药车或床位。
3.换药一般在换药室进行,不能离床的病人可在床旁进行。换药时应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有菌伤口。同样是有菌伤口应先换感染较轻伤口,后换感染较重伤口。
4.换药应避开打扫卫生、早晨或晚间护理、治疗及开饭时间。
5.当天需参加手术的术者,术前不能参加有菌伤口换药。
6.进入换药室前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肥皂水洗手。接触病人伤口或污染敷料后,如未洗手不得接触换药车。
7.换药前要了解伤口情况,对需要的器械和敷料数量有一定估计,注意节约,物品一经取出,禁止再放回。取无菌敷料及器械时须用无菌敷料钳或大镊子。换药中途如要增加敷料或器械,应洗手后或由护士去取。
8.换药时动作要轻,减少病人痛苦。取下带脓血的敷料应折起或遮盖,避免让病人看见受到刺激。对换药时可能产生剧痛者,应在换药前20~30分钟注射镇静剂或镇痛剂。
9.换药至少需要2把镊子和2个弯盘。镊子柄端置于盘外,以免取出镊子时污染工作端。敷料应将先使用部分放在上面而后使用的置于下面,有利顺序使用。无菌敷料携出换药室时,必须用弯盘扣好。
10.脏敷料应放入另一弯盘,不得乱丢,以防交叉感染。换药完毕应将脏敷料放入指定桶内,弯盘和器械应放入规定的消毒液中浸泡。换药后需用肥皂水洗手才能进行下一位病人的换药。
11.处理有高度传染性的伤口,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者,要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在专门换药室穿无菌衣后进行。脏敷料放入专用污物袋内统一处理,器械应特殊消毒,双手用含氯消毒剂泡洗,按正规方法脱去隔离衣,再次用肥皂水洗手。
(二)器械准备
1.缝合伤口换药或拆线时,准备镊子2把、剪刀1把、酒精棉球3~4个,纱布2~3块。
2.感染伤口换药需镊子2把、伤口较深者加弯止血钳1把,盐水及干棉球若干、酒精棉球若干、凡士林纱布或盐水纱布、敷料。
3.脓腔较深者、伴窦道等伤口根据需要准备探针、刮匙、冲洗器、注射器、引流条或引流管、剪刀等。
(三)换药步骤
1.根据伤口部位安排患者舒适体位。
2.换药时左手持镊子用以夹无菌敷料,右手持镊子接敷料后接触伤口。
3.伤口外层敷料可用手揭去,内层敷料需用消毒镊子去除,伤口周围胶布痕迹用医用汽油或液体石蜡棉球擦净。
4.伤口周围皮肤用75%酒精棉球消毒,注意勿使酒精进入伤口而引起疼痛。检查伤口,用盐水棉球轻轻清除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必要时予以剪除,脓液较多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5.根据创面情况局部应用各种引流物,再选用适当质量和厚度的敷料覆盖创面,固定纱布,正确包扎。
(四)各类伤口的处理
1.缝合伤口的处理
(1)无菌切口术后24小时可观察敷料有否渗出,或在术后第3天换药,检查伤口。
(2)伤口内有积液时,穿刺抽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伤口渗血加压包扎,大血肿切开取血块,冲洗后缝合。
(3)放置引流条者,术后24~48小时拔除,如引流液较多时,酌情延长。卷烟式引流迟72小时拔除,如引流物仍多,改为管式引流。
(4)拆线:胸腹部术后5~7天,颈部4~5天,面部4天,四肢7~10天。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者适当延长。
(5)伤口有缝线反应或脓肿时,清除脓液,早期拆线,伤口用蝶形胶布固定。
2.感染伤口的处理
化脓伤口要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如伤口底大口小,浅部予以扩大,应用盐水、抗生素或特殊要求的水溶液纱布清洗伤口,每日1次,脓多时每日3-4次,伤口较深时可用管式引流。如伤口清洁但肉芽过高则予以剪平,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护上皮生长。
以上信息由华宇考试网为大家整理,更多关于全科主治医师考试的资讯请大家继续关注华宇考试网!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