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主持词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主持词老师们、同学们:大

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主持词?
老师们、考生们:
各位考生上午好!
在全球新冠疫情也还是很严重的时候刻,我们迎来了今天这场不一样以往的毕业典礼。为了期待已久的重逢,我们在学校念书门口建好了欢迎站,在百年讲堂外树起了毕业墙,校园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餐桌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给考生们准备的健康包塞满了各自不同的疫情防控用品,就是要等着着考生们回来参与毕业典礼。
我还记得,第一批毕业生返校那天,在走下校车那一刻,回到熟悉的校园,见到自己的老师,不少考生流下了眼泪。从考生们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受到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与坚定,和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
然而很遗憾的是,因为疫情的变化,不少计划返校的考生没有可以回来。这个时候此刻,你们身处“江南塞北、海角天涯”,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通过互联网视频,参与本次毕业典礼,我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本次毕业典礼注定会被我们铭记一生。
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向考生们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之中。有部分变化可以预知,有的则突如其来。本次疫情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是巨大的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了抗疫阻击战。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我们全体“90后”党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奋战在一线的我们全体北大医务人员,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书记在信中说:“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各位防疫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分明而确定地表现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北大自始至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疫情为危急的时候刻,北大派出了454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武汉和鄂州,在72天时间里,与英雄的湖北人民守望相助。刚才发表讲话的北大第一附属医院李六亿教授就是这当中的一位代表。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已年近花甲,他连续工作110个每一个分每一秒,自始至终坚守在救治危重症病人的岗位上。北大第三附属医院危重医学科护士长李少云到武汉一线后,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但她仍然坚持工作,在前方带队的乔杰院士为她还是没有出生的孩子取名“小汉生”。
近几天,北京抗疫形势严峻,我们的各大附属医院再次应战出征,参加核酸检测排查等各项工作。
疫情这个时间段,我们的老师克服各自不同的困难,在尽量地做好平日科研工作的同时,又组织建设了多个抗疫科研团队Team,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不久前,公共卫生学院年仅41岁的谢铮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罹患重病的她,在生命的后阶段,也还是参加防疫和科研工作。她短暂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年的在线教学成果也来之不易,不少老师努力学习、适应并全力投入互联网教学。全校3500多名教师,共开设了6400多门次的在线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幽默地说,自己是“临老学绣花”。历史学系的阎步克教授克服了1180分钟的时候差,开设了四门在线课程。数学科学学院的王诗宬院士在没有学生的教室里,仔细地介绍数学公式,通过视频把课堂“搬”进了考生们的家里。
考生们这学期上的每一门课,参与的每一场答辩、每一场线上就业双选会,都凝结着全校每一位老师、辅导员、教务员、互联网技术人员和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心血和付出。
考生们也用自己的实质上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上千名北大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奋战在抗疫的不一样岗位上。留在学校和分散在各地的考生们,以志愿服务等各自不同的方法支持疫情防控抗疫工作。各位考生克服了在线上课、在家学习的各自不同的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了学业,收获了新的成长。
还有留学生、海内外校友和友好人士,与我们风雨同舟,捐款捐物,给予北大的抗疫工作以巨大支持。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今天不单单是一个为毕业庆祝的时候刻,更是一个致敬的时候刻!让我们向那些“美逆行者”致敬,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和员工们致敬,向大量为抗击疫情的原因而无悔付出的大家致敬!
考生们,这期间,各位考生亲历了世界的巨变。人类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局势也面临更多的无法确定性。
疫情加速了大学的变革进程,“云端”已经在深入透彻重塑教育形态,大学将在处理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人才培养的使命没有变,人文与科学精神没有变,服务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没有变。
考生们马上就要踏上新的征程。临别之际,我想和考生们分享四点想法。
一是明德励志、爱国贡献。
考生们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才可以成大业。
100多年前,北大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伍连德先生深入东北鼠疫疫区,首次提出“隔离”措施,发明了“伍氏口罩”,挽救了数万同胞的生命。
60多年前,小儿麻痹症严重威胁着我们国内儿童健康,校友顾方舟先生带着团队Team,在昆明远郊的山洞里搭起了实验室,成功分离出脊灰病毒,并冒着瘫痪的风险,亲自试用疫苗,后帮国家消灭了这样的疾病。
50多年前,校友屠呦呦先生响应祖国号召,开展抗疟药物研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至今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老校长马寅初曾经说过,过:“这里说的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考生们要传承好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是心存忧患、直面挑战。
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救亡图存”到“刚毅坚卓”,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到“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北大人把忧国忧民的浓厚情怀,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刚才,校友钟南山院士视频致辞,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在抗击“非典”的重点时期,他作出了重要奉献。“非典”过后,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仍继续深入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4岁的他连夜赶往武汉,为国家抗疫工作提出了重要的详细指导性建议。
未来人生这条漫长道路上,我们还会碰见不少未知的风险和考验。唯有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以天下,才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各自不同的挑战。
三是勤学深思、锐意创新。
本次疫情危机让我们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要自始至终紧紧紧跟处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进一步推动学科当中的交叉与融合。“常为新”是北大人的精神财富,前瞻眼光和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是考生们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曾经说过,,“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各位”。他期望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他常常嘱咐青年学者,唯有持续的学科融合,才可以推动学术创新,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再过几天,就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唐有祺院士的百岁生日了。他开启了中国结构化学的教学研究,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打下坚实基础。他觉得,“学科在其深处盘根错节,治学当先言深,然后扩展以言广”,鼓励学生运用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期望各位考生向前辈们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把学习和创新作为毕生的追求。
四是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世界的前途命运。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学是增进人类文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一代代北大人自觉肩负起了推动文明互学互鉴的使命。我们国内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今年虚岁已经满百。他毕生为中西文化交流,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变换成精妙的英法韵文,“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93岁时,他还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把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翻译成中文。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翻译1000字。
这样的为文明互学互鉴的担当,得到了北大人的接续传承。今年3月以来,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付志明、吴冰冰老师带着20多名师生,将我们国内防治新冠病毒的专业详细指导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高度赞扬。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人类社会的紧密连结不会被病毒所瓦解。考生们不管身在何方,都要坚持文化自信,都要有拥抱世界的情怀和格局,当好文明交流的使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
考生们:
我们正处在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就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期望。我衷心祝愿考生们,在新的征程中,激扬青春,勇做走在新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贡献者,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各位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