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的读音,24个民族

柯尔克孜的读音?
【拼音】:kē ěr kè zī zú
【解释】:我们国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新疆各地和黑龙江富裕县。主要信伊斯兰教。人口约114000人。
kē ěr kè zī
柯,普通话读音为kē。“柯”字基本含义为斧子的柄,如:斧柯;引申含义为草木的枝茎,如:交柯错叶。
在平日使用中,“柯”多用作名词,如:柯条。
柯,早出现在金文。从木,可声。本义为斧柄。后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柯”字。
【拼音】:kē ěr kè zī
期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很大帮助哦
二十四个民族的习俗?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多数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一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大家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时间历史途中通过通婚等各种原因,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一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有点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针对与吃相关的节日,苗族有不少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传统节日以苗年为隆重。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相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很多节日与佛教活动相关。
在每一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到时候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法互致祝贺。目前,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因素,一步一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基本上等同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一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的说法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不少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相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大的传统节日为每一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2023。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成“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也还是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一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慰藉日。
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涵盖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成功后,中国对台湾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不少。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基本上等同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盛大的节日。
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一样的民族,这当中就涵盖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每一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大家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因为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一样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相关。这当中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盛大的节日,每一年傣历六月10号到20号左右举行,大多数情况下为3天。
阿昌族
阿昌族大多数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一样,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一年农历九月10号到20号左右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不少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这当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一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和内蒙古。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大家”。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的说法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部分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需要在农历五月20号到月底30号左右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大家”,二是“使用驯鹿的大家”。
清朝之前,大家大多数情况下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一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大家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一样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大家。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从而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一样。
节日这个时间段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古人传说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全部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自不同的宗教活动。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不少,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按照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很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大家当中相互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觉得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相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这当中以祭龙富情趣。
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不少不一样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这当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境内,这当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一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启动和今天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第二天,即为节日。因为这个原因,它不仅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侗族
侗族来源自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些。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
解放后按照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就算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一年冬腊月的某日举行(各地时间变化较大),节期的长短经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一样,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很重视传统节日,特别以过“复活节”为隆重。
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自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自称不少,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还有火把节除开这点,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详细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一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的说法的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
1958年,按照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这当中,隆重、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些发展演变得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成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在这里祝愿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大多数情况下在农历正月十五后面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与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盛大的节日。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各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产生一次为30天,十二个月为一年。每一年第30天产生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为这个原因,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这当中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演变得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早时间是在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一样,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上都差不多。
黎族特有每一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自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唯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
1965年8月正式确觉得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全部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
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很多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不少珞巴族同胞。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仅略低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这个时间段大多数情况下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那天。1989年10月,正式把每一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之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理所当然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大的节日是每一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大部分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有点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基本上每个月都拥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隆重的节日。
“依饭”的目标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有关。
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很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相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除开这点养蜂是撒拉人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自不同的烩菜。
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一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祀祖先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一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拥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之前,岭南地区还有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不少部落,据考水族是从这当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大家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大的节日,基本上等同于汉族的春节。
初的端节在每一年农历八月20号到月底30号左右至十月1号到10号左右,每逢亥日进行。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点,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一样,其节日食品也总体相似。
每一年斋月前的30天,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重视的节日,基本上等同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大多数情况下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土家族
土家族超过百分之80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还有四川(目前属于重庆)。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很多人通汉语,唯有为数很少的哪些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特别以过年为隆重。
每一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到时候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仡佬族 (gē lǎo zú)
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居住在贵州的占民族总人口97%都。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各种水稻,山区旱地各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定论。也唯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特别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不少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这个时间段要伴有各自不同的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佤族 (wǎ zú)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成现称。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一年凡遇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从而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汉人还有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自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自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一年都在移动,因为这个原因有的时候,是在冬季,有的时候,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乌孜别克族人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
15世纪,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一样,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隆重的节日。
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还有黑龙江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不少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一样。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大家都将隆重开展各自不同的纪念活动。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一样,又有30各种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这当中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自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明初,相继迁至祁连山一带,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根据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首次剃发,到时候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不少,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1号到10号左右择吉日举行。在每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早时间是在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多的民族。
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很大分布。
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些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大家都将隆重开展各自不同的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一样,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隆重的节日。
11.塔吉克族家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一样,其节日食品也总体相似。每一年斋月前的30天,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重视的节日,基本上等同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样的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祀祖先、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各位考生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祀祖先、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也还是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一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慰藉日。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17.彝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色背景做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自不同的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宝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拥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大多数情况下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戴上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西北有什么少数民族?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石河子、克拉玛依市这些地方;
第二,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人员数量很多,比较集中;
第三,彝族,主要分布在新疆;
第四,土家族、苗族、侗族、朝鲜族、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
在我们国内西北地区聚居着这样一部分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的少数民族:
1.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县。
3.蒙古族
“蒙古”初只是很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法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哈萨克族等。
我们国内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广,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
中国西北除汉族以外,西北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涵盖: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裕固族、保安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崩龙族、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门巴族和珞巴族。
如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主体在中亚,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地区,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为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百分之80,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国境内塔吉克族人口为50896人。
西北有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达斡尔族,满族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开展民族政功各民族达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这项工作,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我们国内西北主要有陕西、甘肃和青海。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我们国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自力。旅游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入乡随俗,注意民族团结,不可以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
西北地区主要指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宁夏。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达斡尔族,满族等。
NO.3 东乡族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渐渐融合而成。东乡族,现有人口373872人,来自第五次人口普查。
NO.2 裕固族
裕固族是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4378人(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裕固族以养殖山羊、牦牛和骆驼为主,牧民夏秋季多以帐篷为家。
NO.1保安族
你没有听错,就是保安族, 它和我们所言的保安族不一样。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现代社会因工作、婚姻的频繁迁徙,超过百分之80省份均有分布。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据 统计,中国保安族约有1.6万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除了向南方融入农耕民族,游牧民族也非常多的在亚欧大陆内部迁徙,这成为了我们国内目前北方各民族的重要族源。同时西北也有不少名胜古迹。
我们国内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有 蒙 古 族,主要分布在(指西北地区,下同)新疆,青海,甘肃。 回 族,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 藏 族 青海,甘肃。 维吾尔族 新疆。 满 族 内蒙古。 哈萨克族 新疆,甘肃。 东乡族 甘肃,新疆。
柯尔克孜族 新疆。 土 族 青海,甘肃。 达斡尔族 内蒙古,新疆。 撒拉 族 青海,甘肃。 锡伯族 新疆。 塔吉克族 新疆。 乌 孜 别 克 族新疆。 俄 罗 斯 族新疆。 鄂 温 克 族 内蒙古。 保 安 族 甘肃。 裕 固 族 甘肃。 塔 塔 尔 族 新疆。 鄂 伦 春 族内蒙古。 【西北地区民族】回族风俗习惯,回族服饰,回族人何不吃猪肉 回族-简 介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有点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还有河南、云南、山东也有很多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还有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 【西北地区民族】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简 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 【西北地区民族】柯尔克孜族简介,柯尔克孜族风俗 柯尔克孜族-简 介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还有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些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柯尔克孜含义有各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 【西北地区民族】乌孜别克族简介,乌孜别克族婚嫁 乌孜别克族-简 介 乌孜别克族是我们国内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 【西北地区民族】塔塔尔族风俗习惯,塔塔尔族服饰 塔塔尔族 -简 介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因为长时间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 【西北地区民族】塔吉克族简介,塔吉克族风俗 塔吉克族 -简 介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 【西北地区民族】哈萨克族简介,哈萨克族风俗 哈萨克族 -简 介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省市。
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不少词汇。很多人兼... 【西北地区民族】俄罗斯族风俗习惯,俄罗斯族服饰 俄罗斯族-简 介 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一样,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俄罗斯族人除从事农、牧业,... 【西北地区民族】锡伯族风俗,锡伯族服饰 锡伯族 -简 介 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七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 【西北地区民族】裕固族服饰,裕固族习俗 裕固族-简 介 裕固族,现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长时间从事畜牧业生产,有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目前自治县已成为甘肃重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自治县还... 【西北地区民族】保安族风俗,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简 介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循化县。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 【西北地区民族】撒拉族服饰,撒拉族风俗习惯 撒拉族-简 介 撒拉族,有人口87697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除开这点在青海西宁市和其他州县还有甘肃夏河、新疆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 【西北地区民族】东乡族节日,东乡族服饰 东乡族-简 介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这当中半数以上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和宁夏、新疆等地。 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临夏地区的东乡而得名。旧称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 【西北地区民族】土族服饰,土族习俗 土族-简 介 土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还有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
56个民族的菜系?
56个民族有56道名菜,这些少数民族独有的美食,你都吃过吗?
针对一部分资深的吃货来说,汉族的八大菜系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胃口了。要进一步挖掘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只可以从55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菜肴入手了。想清楚自己在吃货界的段位和级别,可以对比一下请看下方具体内容少数民族美食。
一、蒙古族:烤全羊和奶制品
蓝天、白云、草原、马匹、牛羊基本上构成了蒙古人生产和生活的详细内容。故此他们主要的饮食都是不可能脱离“羊”。蒙古族的烤全羊已经是全国闻名,奶酪、奶茶、奶豆腐等奶制品和肉制品分又称为“白食”和“红食”。回族是十三世纪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与本土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相互融合而形成,故而其饮食带有很强烈的清真特色。猪肉是禁食的,主要食材以面食、牛羊肉、奶制品等为主。清真食品不仅涵盖我们熟知的烤和涮的牛肉、羊肉,还涵盖拉面、清真糕点等面食。
二、回族
回族是十三世纪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与本土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相互融合而形成,故而其饮食带有很强烈的清真特色。主要食材以面食、牛羊肉、奶制品等为主。清真食品不仅涵盖我们熟知的烤和涮的牛肉、羊肉,还涵盖拉面、清真糕点等面食。
三、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云贵两省的山区,因为这个原因主要食材主要是山货及河鲜。知名的代表菜酸汤鱼中的酸汤的重点原料就是来自深山里的木姜子、辣椒和山笋。除开这个因素不说,苗家菜的代表还有凉拌折耳根,也是取自云贵地区山地的道地食材。苗家人爱酸,因为长居深山缺少食盐,故此,以酸代替咸来调味。酸萝卜、酸辣椒、酸笋、酸肉都是苗家特色菜。
四、傣族
傣族的牛肉、猪肉干巴应该算是为知名的特色小吃了。身居雨林的傣族人也发明了不少就地取材的美食,如傣族菠萝饭,香竹糯米饭等。
五、朝鲜族
实际上朝鲜族可不止有泡菜。冷面、年糕也是特色小吃。冷面以荞麦、小麦及杂粮为原料,配以牛肉、辣白菜、片切的梨或苹果。冷面以咸辣口感为主,以甜为引,凉爽可口又有韧劲,能勾人食欲。
六、高山族
高山族的米酒十分有特色,早起源自于本土的人以特产的小米、番薯酿酒。后来非常多汉人移居到台湾省岛,带去了水稻,于是高山族人启动采取大米酿酒,直到今天形成了各种米酒。
七、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们国内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我们国内少数民族中少有的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每一年都要凿冰冬捕,这样的传统也造就了当地特色的各自不同的鱼类美食的烹饪方式。赫哲族的特色鱼食有杀生鱼、刨花鱼、烤生鱼、铁锅炖鱼等。
1、蒙古族
烤全羊
2、回族
面点
3、苗族
酸汤鱼
4、傣族
牛肉干巴
5、傈僳族
漆油炖鸭
6、藏族
酥油茶
7、壮族
宁明壮族
8.朝鲜族
泡菜
9、高山族
米酒
10、纳西族
丽江火腿粑粑
11、布朗族
竹筒茶
12、阿昌族
酸辣谷花鱼
13、怒族
琵琶肉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酸奶子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烤肉
16、赫哲族
杀生鱼
17、门巴族
荞麦饼
18、白族
柳蒸猪头
19、保安族
馓子
20、布依族
五色花米饭
21、达斡尔
二米饭
22、德昂族
酸笋炖鸡
23、东乡族
东乡族栈羊肉
24、侗族
侗族生酸菜
25、独龙族
蜂蛹
26、俄罗斯族
烤面包
27、哈尼族
竹筒鸡
28、哈萨克族
纳仁
29、基诺族
芭蕉肉
30、京族
鲶汁
31、景颇族
砂锅炖竹鼠
32、柯尔克孜族
抓饭
33、拉祜族
拉祜族烤肉
34、黎族
竹筒饭
35、珞巴族
烧烤
36、满族
萨其玛
37、毛南族
酸食
38、仫佬族
腌豆角
39、普米族
代表美食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40、羌族
羊肉附片汤
41、撒拉族
撒拉族油搅团
42、畲族
豆腐酿
43、水族
鱼包韭菜
44、塔吉克族
手抓羊肉
45、塔塔尔族
古拜底埃
46、土家族
粑粑(糍粑)腊肉
47、仡佬族
扣肉底菜
48、土族
哈力海
49、佤族
鹌鹑肉汤
50、维吾尔族
烤羊肉串
51、乌孜别克族
米肠子
52、锡伯族
辣罐
53、瑶族
荷包扎
54、裕固族
烧壳子
55、彝族
白水煮乳猪
56、汉族
八大菜系
中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地域分布、文化传统各异,饮食更是特色鲜明。蒙古族的烤全羊、藏族的酥油茶、满族的萨其玛、朝鲜族的泡菜,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你都尝过吗?不过瘾,再来点基诺族的芭蕉肉、黎族的竹筒饭、东乡族的栈羊肉…
1、蒙古族
烤全羊
“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又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是不可能脱离奶与肉。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和新疆及临近省份还有俄罗斯联邦,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的”,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2、回族
面点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时间历史途中通过通婚等各种原因,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苗族
酸汤鱼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相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刀鱼、酸汤鱼等。
4、傣族
牛肉干巴
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相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牛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5、傈僳族
漆油炖鸭
傈僳族这一名称早出现在->唐朝,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因素,一步一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6、藏族
酥油茶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不少,如:足玛米饭。
7、壮族
宁明壮粽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成“壮族”。
族有不少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8、朝鲜族
泡菜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咸菜是平日不可缺乏的菜肴。朝鲜族名菜名点不少,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
9、高山族
米酒
高山族是台湾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涵盖十多个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人大多数情况下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纳西族
丽江火腿粑粑
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11、布朗族
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多数信仰小乘佛教。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12、阿昌族
酸辣谷花鱼
阿昌族大多数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稻田养鱼是平日吃鱼的主要来源,阿昌族以酸辣谷花鱼具特色。
13、怒族
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有自己的语言。
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酸奶子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和内蒙古。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大家”。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文字。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烤肉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大家”,二是“使用驯鹿的大家”。
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16、赫哲族
杀生鱼
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大家,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这当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鱼片、刨花、烤鱼等。
17、门巴族
荞麦饼
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门巴不仅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式,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18、白族
柳蒸猪头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的风味菜肴不少,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各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
19、保安族
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大多数情况下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
20、布依族
五色花米饭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很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一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不少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自不同的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传统小吃不少,如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21、达斡尔
二米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特色美食“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22、德昂族
酸笋炖鸡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美食中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就算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
23、东乡族
东乡族栈羊肉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不少不一样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这当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这当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东乡族还擅长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24、侗族
侗族生酸菜
侗族来源自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平日菜肴以酸味为主,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多数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25、独龙族
蜂蛹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贡山独龙河谷。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讲究的菜肴之一,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煮芋头、烧酒焖鸡、吉米等。
26、俄罗斯族
烤面包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擅长于制作各自不同的食品和饮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
27、哈尼族
竹筒鸡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自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式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不少。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等。
28、哈萨克族
纳仁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平日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多数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冻肉,马奶子,奶疙瘩。
29、基诺族
芭蕉肉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芭蕉肉极具特色,除开这点,还有全肉条、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30、京族
鲶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的说法的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平日菜肴以鱼虾为主,经常会用到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自不同的小鱼经腌制而成。
31、景颇族
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些发展演变得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竹筒烤鱼、、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32、柯尔克孜族
抓饭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各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人的平日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33、拉祜族
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
34、黎族
竹筒饭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演变得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早的居民。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是一种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一般是黎族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
35、珞巴族
烧烤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烧烤是珞巴族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法。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
36、满族
萨其玛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仅略低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时间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成满族。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37、毛南族
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麓的余脉当中,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
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38、仫佬族
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大部分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自不同的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39、普米族
红烧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代表美食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40、羌族
羊肉附片汤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羌族非常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41、撒拉族
撒拉族油搅团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42、畲族
豆腐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大多数情况下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常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43、水族
鱼包韭菜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之前,岭南地区还有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不少部落,据考水族是从这当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各种。
44、塔吉克族
手抓羊肉
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
在肉食上,塔吉克族喜欢用清水将很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觉得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样的食肉的方式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45、塔塔尔族
古拜底埃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擅长于制作各自不同的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46、土家族
粑粑(糍粑)腊肉
土家族超过百分之80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还有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人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47、仡佬族
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独自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48、土族
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有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49、佤族
鹌鹑肉汤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50、维吾尔族
烤羊肉串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一带。
维吾尔族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不少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除开这点,还有油馓子、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等。
51、乌孜别克族
米肠子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乌孜别克族人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渐渐形成民族。
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52、锡伯族
辣罐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还有黑龙江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一般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黄色捞出装盘上席。
53、瑶族
荷包扎。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一样,又有30各种称谓。
瑶族人口有点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这当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54、裕固族
烧壳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面点美食烧壳子很有特色。
55、彝族
白水煮乳猪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
特色菜肴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56、汉族
八大菜系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早时间是在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多的民族。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讲究并擅长于烹饪,不一样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法,形成了不一样的地方风味。汉族菜大多数情况下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以上就是申论视频栏目柯尔克孜的读音,24个民族的详细介绍,备战省考公务员考试的学员可点击右侧资料下载,免费获取百度云网盘资料下载链接(视频课程、电子书教材、历年真题),希望通过这些学习资料能对你公考上岸之路提供帮助,考试!!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