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什么时候登庐山,千百年来那一轮明月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

李白具体是什么时候登庐山?
这首诗是李白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的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在这登高饮菊花酒传统节日中,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想起了自己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情景,写下这首诗来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之余,也表达了他怡情自然的旷达的襟怀。
《九日》是李白于公元756年重阳节,自己独立登上庐山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一年,李白56岁。同是登上庐山所作的诗,李白这首《九日》中描绘的景色,固然和他当年的《望庐山瀑布》一样壮观、美丽,但是,却没有了年轻气盛,只有令人心酸的孤独感。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四川,启动了他的游历生涯。他带着一腔热血仗剑而行,路过成都、重庆、湖北,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二十六岁(公元726年)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标,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是游览庐山
李白于庐山天宝九年(750)第二次再访庐山,距第一次来已过了24年。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五十岁的李白再次与庐山结缘,多少和李腾空相关。在他来到庐山以前,他已经送自己的妻子宗氏到庐山拜李腾空为师。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京都危在旦夕。面临灾难,唐玄宗惶恐不安,奔逃到川蜀。李白当时已经在安徽、越中一带避难,尽管他深知朝廷腐败不堪,但也没想到会崩溃得如此之快。当唐玄宗逃亡蜀中的消息传到李白耳中后,他带着失望继续向南奔逃,带着宗氏夫人又一次来到了合适休憩疗养、能为他抚慰心灵的庐山隐居。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再登庐山,本次更像是一次告别。在李白的一生中,庐山与他自始至终有着不解之缘,每当仕途受挫时,他被庐山召唤而来,而庐山的宁静给了他好的慰藉。目前李白老了,他似乎预见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十五岁已赋有多首诗词,并得到一部分社会名流的推崇,亦启动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四川,启动了他的游历生涯。他带着一腔热血仗剑而行,路过成都、重庆、湖北,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二十六岁(公元726年)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标,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是游览庐山。
“庐山”这个名字,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里的“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但没有对庐山作过多解释,也许那时庐山已是一座大家现在都知道的名山。庐山的美景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它的吸引力也是李白没办法抗拒的。他首次登上庐山香炉峰就被眼前美景所惊艳,并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千古绝句,非常是第二首七言绝句广为流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里,开篇就打造了一个梦境或者说是仙境。他在头七个字里对瀑布一字未提,只告诉大家,阳光照在香炉峰上,朦胧的紫色烟雾笼罩了整个世界,仿佛山峰真的就是香炉,而云雾就是这香炉散出的轻烟。简单七字,瀑布的神韵尽在这当中。然后才点出自己的位置和吟咏的对象:遥看瀑布挂前川。由“遥看”二字领出的这句,仿佛是一声惊叹,就像是李白不经意抬起头来,壮观的瀑布突然映入眼帘。“遥看”不仅将瀑布的空间感描写了出来,也显示了自然的伟岸和人的渺小。在这两句的铺垫下,李白在后两句诗里完全飞了起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雄伟绮丽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白于庐山天宝九年(750)第二次再访庐山,距第一次来已过了24年。这时候的李白不可以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已经做过了翰林学士,虽然仅仅只有两年,但亲见了朝廷的腐败和仕途的艰险。李白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宠信,令同僚不胜艳羡,也因自由豪放无拘无束的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五十岁的李白再次与庐山结缘,多少和李腾空相关。在他来到庐山以前,他已经送自己的妻子宗氏到庐山拜李腾空为师。针对这个问题,他还针对写了《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千百年来那一轮明月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深?
月亮与星空亘古不变,既然如此那,这当中承载的情感是不是能像月亮一样跨越千年,击中我们的内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在星空下,都在想些什么吧。
以月亮寄托相思之情
从前车马慢,若与相爱之人分别,相思之情无处诉说,只可以以月寄相思。月亮有圆有缺,月圆如盘,月残如钩,在这一圆一缺当中,比较容易引发大家的联想。离家在外的人,在星空下仰望月亮,会想起同样沐浴在月光下的故乡、亲人、朋友,什么时候才可以相见团圆。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在思念家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在思乡;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在思乡;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了解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在思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在思乡怀人……
他们离家的理由各不一样,所身处的环境也天差地别,但望着天上这一轮明月,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家里的亲朋好友,家永远是心中深的眷恋。
望着天上这圆月也好,残月也罢,除了思念家乡,有人也在深深地思念心中的那个姑娘,诗经的《月出》便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卷。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柔美的月光下,诗人想起了意中人的面容,想起了她的身姿,多么美好呀,可是越想越惆怅,月色如水,心上人仿佛就在月光下站着,可是看不真切,似乎又离得很远,诗人心纷乱如麻,她是不是也在苦苦思念着我?
于月夜愈感孤独
我们晚上睡不着觉,容易感慨孤单寂寞冷,于是疯狂购物抚慰自己孤独的心灵。古人若在寂静黑夜望着天上一轮孤月,恐怕孤独之感更胜于我们吧。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天空灰蒙蒙的, 栖乌啼鸣,江边若隐若现的树影,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全部的这些都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 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袭来,诗人长夜不眠,愈感孤独。
长夜不眠的不唯有江边的游子,还有月下独酌的诗人。
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面上看来是描写的诗人在花下,与月、与影相伴、相饮、相舞的美好画卷,但实际上诗人是用这样的美好来反衬内心的孤独。但李白依然不会因这孤独而苦涩,在这孤独中他自得其乐,邀约共饮,与影共舞,即便失意,他仍然是乐观旷达、豪放不羁的。
王维的《竹里馆》描写的孤独则恬静了不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了解,明月来相照。”
王维晚年隐居山林,月下自弹自唱,明月似解人意,赶来相照,一副清幽宁静的画卷,王维享受着这样的孤独、宁静、闲适的生活。
在山月间看到了永恒
悬于空中的明月也经常引发诗大家的哲思,明月亘古不变,相比之下,人类多么渺小,在诗歌中月亮成了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了解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夜夜皎洁,永远年轻,可是人呢?却不了解早已更迭了多少代。这是月的寂寞,还是人的悲哀?
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如流水般逝去,天上明月却亘古如斯。这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宇宙浩瀚无际,明月亘古不变,人生却短暂渺小,稍纵即逝。
《把酒问月》后诗人感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既如此短暂,我们该当好好珍惜,及时行乐。
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大量诗人吟咏过这一轮明月,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情感融入到月光中,使月亮变得更璀璨夺目。现目前社会飞速发展,大家的生活方法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天上的月亮不曾变过,璀璨的星空不曾变过,我们仍然可以像古人一样抬头望月,仰望星空,体会那份穿越千年的哀愁。
李白总共有多少首诗?都什么?好有诗词解释?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很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详细事件做详细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不是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导致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反映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故此,惊动千古者在这里。如他在《江上吟》诗中所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法的鲜明特点。它时常是喷发式的,但凡是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针对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头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马上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
君不可以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可以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划不来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可以食,蹇驴得意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样的情感表达方法,完全是李白式的。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法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时常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时常伴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马上的另一个想象当中,跳跃非常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有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还有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非常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非常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为这个原因,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的时候,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产生。在李白诗里,用得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标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爱月,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基本上算是空前绝后的,就是他的仙逝,大家也附会了与月相关的动人传说。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五笔》中记载:“世俗言,李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传说自是传说,但李白爱月反而不争的事实。李白的不少诗中都写到了月,月是承载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品读李白的咏月诗,可以多的视角,多侧面了解到大诗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下面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咏月诗作稍加赏析,以飨读者。
(一)月是传情达意的使者
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而被贬官龙标,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远道寄给朋友,算是对朋友的慰藉。诗歌是这样写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开篇第一句绘景写时,融情于景。柳絮凋零,漂泊无定;子规啼鸣,声声思归。“柳”字谐“留”,暗喻离别;子规含冤,泣泪成血。如此景语,情调悲凄。次句直叙其事,情溢事外。“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闻道”二字道出诗人心中对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意外惊愕和很难置信,不著“悲”字却字字含悲。后两句大胆想象,托月传情,人隔两地,很难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此,诗人要将自己的愁思苦恨寄与明月,期盼它随风飘飞,直抵龙标。月本无情,风亦无感,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变得如此善解人意,通达情理,竟然可以将诗人的离愁苦怨,关爱悲悯传达给远在龙标的朋友。月成了替诗人分忧解愁的知音,月成了替诗人传情达意的使者,月成了诗人坦荡胸怀的写照,月成了慰藉双方的媒介。
(二)月是幸福圆满的象征
长安三年的人生经历改变了李白对当朝权贵的认识,他既认识到上层统治者骄奢淫逸、昏庸无能的一面,也了解到深宫大院大量青春少女悲惨辛酸的人生际遇。他写过一首诗《玉阶怨》代宫女倾诉幽闭深宫的孤独苦闷,表达了对独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全诗这样写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阶如玉砌,帘是水晶,袜为绸帛,这些景物点缀,不见其人却给人以如临其境,如睹芳容之感。女子的丰姿仪容、矜持冷艳,屋宇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尽在静物铺叙当中展露无遗。尽管生活锦衣玉食,居住富丽堂皇,可是女子依然不会感到幸福快乐。你瞧,她伫立玉阶,痴情等着,久立久思,以至于白露为霜,罗袜已湿,也毫不了解觉,她是何等孤独落寞!平静沉默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愁思不展,空虚寂寞的心。她退回房内,放下帘子,仰首望月,她望见了什么呢?月虽玲珑剔透,人却忧思满怀;月虽皎洁圆满,人却凄苦悲凉。这份痴傻多情的等着,这份徘徊不舍的留恋,折射出女子对幽居深宫的怨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月在女子的心中,不仅是闺怨幽恨的含蓄暗示,更是遥不可及的美满团圆的象征。她这样的痴情而无望的等着,昭示了万千宫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这样的向往多少有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虚幻,可是,我们不可以不承认,宫女有了本次凝眸一望,我们心头在同情之余还多了一份钦佩,一份祝福,谁不愿意生活在美好幸福的世界里呢?
(三)月是心心相印的知己
被现实遗弃也遗弃现实的人注定是孤独寂寞的,他们或沉缅酒色,或心仪仙道,或放情山水,或高攀明月,生活在形而上的另一个世界里,并苦苦追寻自己的知己。李白就是这样一位遗世独立、高蹈尘外的诗人,他在英雄无路,世无知音的社会境况下从高天之上、想象之中找到了千古明月作为知己,并以酒助兴,邀月共饮,与影同舞,挥毫写下了倾诉胸中不平块垒的千古名篇《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旁,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自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春花怒放之中,皓月银辉之下,孤独郁闷的李白把酒临风,自斟自饮,如何才可以排解心中的寂寞凄凉呢?他忽发奇想,邀来明月,拉上身影,三人成伴,举杯共饮。虽然月不解饮,影不自主,但相互当中了无隔隙,各任天机,相亲相悦;诗人倍感兴奋,不觉慷慨高歌,欢欣鼓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零乱转动,翩翩起舞。醒时同歌共舞,其乐融融;醉后各自分散,难舍难分。诗人竟然天真地预约月影,在浩茫云天之上结伴同游,共舞共醉。诗境中的月亮成了李白孤独灵魂的抚慰者,怀才不遇的分忧者,它默默地注视,静静地倾听,如影随形,含情脉脉,依依相伴,用它的如水光华慰藉诗人,用它的晶莹洁白开导诗人。在人世间没有找到知音的诗人在想象的世界里找到了明月,他把明月当作知音知己,不管是飞扬跋扈,傲视群伦,还是落寞苍凉,凄怆悲痛,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明月倾诉,有月的李白是快乐的,将月视同知己的李白是幸福的。不过,这样的豁达自乐,逍遥自在的表面之下实际上埋藏着深深的凄凉,幽幽的孤独,这也许是体贴知心的月亮所不可以分担的。
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消极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记述了他的梦。用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一个神奇的世界。抒发了他在政治上受排挤挫败后的郁闷心情还有对当局对不平政治待遇不满,对生活消极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在诗的后2个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借梦入幽深,空灵的神仙世界,看到海日高升,天鸡啼鸣,便借着曙色在迷人的山花和怪石旁休息,倏乎间又认为暮色降临,在暮色中熊咆龙吟,层巅和森林都战票惊动,这里就把诗人当情感私梦境律动一体,形成一个情感统一范围,境幽情郁,给人一种压抑感。 全诗达到高潮,使人在惊惧中突然转入到福地洞天的神仙世界,然后又写仙忽然消失,梦境破灭,又回到现实,让人不觉感叹世是无常,人生大起大落,后用“古来万事东流水”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可以开心颜”。把三年来在长安遭碰见郁闷一吐为快,也点明了以畅游名川仙境反抗权贵政治上迫害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的情绪。
此诗丰富的想象和曲折的情节还有写作上的文章造诣华丽,在唐诗中高居之首,另外,浪漫主义写法使意境雄奇,千百年来被各位诗词爱好者喜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的消极思想有人觉得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句话。因素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这句话意思是: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人就算再努力也难有作为,不如及时行乐,享受生活。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反而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一样于大多数情况下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不是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仍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这当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这个时候此刻诗人感到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快意的,其实就是常说的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可以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针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来说。人才在当时也还是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因为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概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部分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依然不会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将个人理想,付诸于天上幻想的世界。通过寻仙问道来摆脱人世当中的烦恼,带有明显的消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