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指的是什么,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指的是什么?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个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外一个方面是非生物环境(涵盖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变动平衡。例如,生物个体会持续性出现更替,但整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一、保护生态系统。不过多砍杀,猎杀动物;过多猎杀动物可能会造成物种灭亡;
二、保护生态环境。因为工业的发达,会排放不少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植树造林。我们要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增多绿色植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绿色;
四、废物利用;
五、合理利用资源;
六、控制人口增长;
七、让更多的人有生态平衡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1)有效地控制人口。
(2)治理“三废”。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工业生产排放出的“三废”是现目前污染的主要根本,因为这个原因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第一一定要杜绝工业“三废”的来源。
(3)制定合适国情的环境政策,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点。
(4)执行全球防治战略,维护国际环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保证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明显表现在针对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生态平衡是一种变动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达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产生功能异常时,其出现的影响就可以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各种渠道进行着,假设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可以发挥补偿作用。
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目前三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样的影响的典型代表;
二是非常多取用生物圈中的各自不同的资源,涵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出现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涵盖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保持生态平衡:1、保持环境原因不出现很大的改变;2、保持生物多样性;3、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当中、生物各个种群当中,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当中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其实就是常说的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当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有两个特点即变动平衡和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变动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持续性变化之中。
比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还有环境各因子当中,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持续性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持续性的变化中。因为这个原因,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些先出现改变,导致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正是这样的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除开这点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常常受到外界的干扰。
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假设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样的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假设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越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可以衰退,甚至崩溃。一般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比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越了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可以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越生长量,肯定导致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可以超越环境的自净能力,不然就可以导致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1.影响生态平衡的原因
影响生态平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各自不同的原因的综合效应。大多数情况下将这些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出现的异常变化。人为的原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还有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如工业化的兴起,人类过高地追求经济增长,掠夺式地开发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同时,工业“三废”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平衡能力和生长力极限,致使全球性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涵盖以下三种情况:
(1)物种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途中,时常为了一时的利益,采用一部分短时间行为,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物种消失或漫无目的向某一地区引进某一生物,结果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澳大利亚本没有兔子,后来从欧洲引进以作肉用并生产皮毛。引进后,因为没有天敌,在短时间内非常多繁殖,以致草皮、树木被啃光,达到一种“谈兔色变”的地步。虽耗非常多人力、物力捕杀但收效甚微,后,引进了一种病菌,才控制了这场危机。我们国内20世纪50年代非常多捕杀麻雀,导致了某些地区虫害严重等。在平日生活中,大家乱捕滥杀,收割式地砍伐森林,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某些物种减少甚至灭绝,以此致使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2)环境原因改变致使生态平衡的破坏
这主要是指环境中某些成分的变化致使失调。随着当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持续性进步,非常多的污染物进入环境。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一个方面会毒害甚至毁灭某些种群,致使食物链断裂,破坏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减弱以至丧失;另外一个方面则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环境原因。比如,随着化学、金属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排放出非常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还有烟尘等有害物质,导致大气、水体的严重污染;因为制冷剂漏入环境中导致臭氧层变薄;除草剂、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的使用,致使了土质的恶化等。这些环境原因的变化,都拥有可能改变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以此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3)信息系统的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信息入口通道堵塞,正常信息传递受阻,就可以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都拥有释放出某种信息的本能,以驱赶天敌、排斥异种,获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繁衍后代等等。比如,某些昆虫在交配时,雌性个体会出现一种体外激素-性激素,以引诱雄性昆虫与之交配。假设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与这样的性激素出现化学反应,使性激素失去了引诱雄性昆虫的作用,昆虫的繁殖就可以受到影响,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消失。总而言之,只要污染物质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就可以有因功能而导致结构改变的效应出现,以此破坏系统结构和整个生态的平衡。
当今全球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锐减等。
2.研究生态平衡值得注意的哪些问题
(1)生态平衡是变动的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还有环境各要素当中不可能存在绝对平衡。就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来说,不仅植物-动物-微生物当中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它们在数量上,甚至在种类当中增增减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种群内部亦有竞争、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关系持续性出现;生物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持续性调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变动的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为生态系统自己的持续性发展,还有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平衡总是要被打破。当旧的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以后,在新的条件下,将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平衡。在这方面,生物进化的哪些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生物的进化就是持续性地从一个稳定状态飞跃到另一个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它的有序性主要反映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上。生态系统内外各自不同的原因的变化,非常是一部分重要原因的变化,涵盖自然和人为的,肯定使系统的有序性出现改变,从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在新的条件下,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通过自己组织或人工调节,使无序状态又重新恢复到有序状态。生态系统就是从有序-无序-有序,从低层次有序发展到高层次有序。因为这个原因,生态平衡不是后的平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人类正是利用这一点,持续性建立更满足人类需的各自不同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是保持原始状态
从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保持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是没有必要的。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所生产的物质,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可以满足现今人类社会的需。唯有遵守生态规律,根据人类的需求,对自然进行利用与改造,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才可以达到好的生态效益。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可以达到的。比如,荒山变果园、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
3.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因为,人类只可以以极少数的农作物和动物为食物来源,故此,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简单的食物互联网极不稳定,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人类又一门心思地向大自然超量索取,势必将进一步加剧自己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破坏。由此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遏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想法,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实是保全人类自己。人类也唯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根据生态规律办事。
(1)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开发自然资源一定要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前提。只要重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的原则,完全就能够保持系统的生态平衡,同时又可以开发自然或改造环境。唯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才可以使自然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的变化、持续性发展,也才可以真正达到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潜力。唯有重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才可以不要因结构或功能的过度损害而致使环境退化的连锁反应。
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其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的年龄及性别比例。这应该成为森林采伐、草原放牧、渔业捕涝等生产活动中一定要遵守的一条生态原则,以保证生物资源持续性增殖恢复。不然,就可以没有任何办法去避免地产生资源枯竭,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改造自然、兴建大型工程项目,一定要考虑生态效益
改造自然环境,兴建大型工程项目,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须顾及长远影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后果时常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很难消除的。比如,兴修水利既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又要考虑由此导致的生态原因的变化。不然,但凡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埃及20世纪70年代初竣工的阿斯旺大坝就是例证。该坝的建成在电力、灌溉、防涝等方面带来了有益的一面,然而,却因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导致了一系列未曾料想的严重后果。尼罗河发源自于埃塞俄比亚,流经苏丹和埃及而入地中海,在埃及入海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千百年来,河水的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了土壤养分,冲洗了盐分,又给地中海带去了营养成分,著名的沙丁鱼即产于此地。大坝建成后面,河水不可以再泛滥,土地缺乏肥源,盐渍化威胁越来越加重。同时地中海也因缺乏养分来源,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生产受到损失,沙丁鱼的产量由未建坝时即1965年的15000吨降到1968年的500吨。水库完工后的1971年基本上不产沙丁鱼了。除开这点因为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当地的生态条件,让血吸虫病和疟疾病人都增多了。
阿斯旺大坝虽然促进埃及的工农业生产,但也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葛洲坝的建立,忽视了鱼、蟹等的回游生殖规律,后来经一部分生态学家的建议采用人工投放鱼苗并辅以对应的其他措施,才保证了长江流域的渔业生产。因为这个原因,针对重要工程一定要审慎从事,事前应充分论证,像三峡工程一样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生态平衡破坏的后果,并尽量制定对应的预防措施。
(3)大力开展综合利用,达到自然生态平衡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输入系统的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反复利用。在经济建设中运用这个规律,可以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生产途中排出的“三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和无害化,减少对环境的冲击。总而言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只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一定可以保持或恢复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有哪些好处?
人类终究是大自然的一些,唯有维持正常的生态平衡,自然界的生灵才可以更好的生存。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多的是参天大树和碧叶连天的树林,林中野果、花鸟虫鱼一年四季持续性,冬春捉鱼、抓野兔……夏秋摸鸟、树林里摘野核桃、酸枣、车李子……小山丘上流淌的是甘甜的山泉,头顶上是美丽而让人心旷神怡的蓝天白云……
可是,后来树木全杀光卖没了,汽车和工业废气、污水泛滥,花鸟鱼虫、野果子……都没了;山泉水也干涸了,蓝天白云也被雾霾所替代……连拍张照片也因为底色是昏暗的天空而令人心境压抑和照片效果极差……
也许唯有在雾霾非常严重时,才会有更多人渴望维持更好的生态平衡吧,期望我们能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