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什么400字呢500字,端午节作文550字以上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400字呢500字?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祀祖先、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早时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单单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反映出大家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质上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自不同的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大家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戴上,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故此,在端午节时,古大家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不管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拥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向妈妈学习包粽子。第1个步骤,妈妈拿来包粽子的叶子进行清洗,这叶子绿色的,椭圆形外表,像一把芭蕉扇一样。第2个步骤,洗干净备好的糯米,倒入盐、酱油等配料搅拌。第3个步骤,准备包粽子的馅,猪肉排骨、红豆、绿豆、荷包豆等,第4个步骤完全就能够启动包了,第一把米放叶子上,再放馅再盖上一部分米,用叶子卷起来,再慢慢缠上线打结,就完成了。
包完粽子后, 就是把粽子放进锅,再倒入不少水。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放这么多水呢?”妈妈说:“因为要把粽子都给淹没掉,这样才可以把粽子给煮熟。”我目不转睛的看着锅,没过多久,水就启动冒泡了。过了半个小时,妈妈把粽子翻了一遍,让上面的粽子放到锅下面,妈妈说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粽子都可以煮熟。再过十五分钟,美味的粽子完全就能够出炉了。
吃着美味的粽子,过着快东的节日。那就是我喜欢的端午节。
端午节主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也是集拜神祭祀祖先、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了各种民俗为一体,因地域文化的不一样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与细节上的差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内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大家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吃黄鳝 我们国内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为这个原因,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自不同的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样的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非常早,将事先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样的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样的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需要吃“煎堆”。这里说的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古人传说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以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大家说把天补好了。这样的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取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各种味道。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各位考生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有关端午节的由来陈述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后来遭小人陷害,流放到边疆的苦寒之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回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倒蛟龙水兽,避免伤害屈大夫。
以后,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其实就是常说的端午节,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从而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听到这首童谣,各位考生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画面,那就是我们国内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每一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午日节、艾节、浴兰节。每当到了这一天,不少习俗都跟“五”这个数字相关:在街头巷尾,小朋友们的脖子上肯定会戴着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系的“长命缕”;有部分小朋友的头上,可能还画着用雄黄写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样,可神气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还需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粽、雄黄酒。
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古人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不让世间的污秽来沾辱他纯洁的品格;故此,他吟完“怀沙”后,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大家把粽子扔进河中是为了把鱼、虾的肚子填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而赛龙舟则是去找寻跳入江中的屈原。“一二-一二”的声音持续性传来是既然如此那,短促、有力、充满生机。一条条神气活现的龙舟在江中游着,它们一条比一条游得快,一条比一条游得稳。
500字以上,550字以下的一篇以端午节为题的作文?
说到端午节,实际上自己依然不会怎么熟悉,而且,我总认为北方对这样的节日好象依然不会象中秋节那样隆重,反到是是南方比较重视一部分,也会举行一部分活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从而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么说来,这个节日反到是是多了一部分怀旧的色彩,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中,好象端午节是唯一的一个纪念古人的节日?看来,中国人确实是对古人很是尊重,可能那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吧.早上,下起了雨,好象今天全国不少地方都是有雨,雨水很舒服,尽管没有带任何的雨具,想想难得在这样的天气里感受到这么清凉的空气,不禁抬头深呼吸了几下,真是舒服,雨天的空气就是纯净的,手机上早上收到了朋友发来的祝愿,也为自己的心情上添加了一抹美丽,今天一出门就是这样的温馨,想想一天都是美好的心情吧.印象中,之前是写过不少有关雨天的文章,很喜欢雨天的感觉,雨水轻轻飘落下来,仅仅打湿了自己的头发,反到是体会到了一种春风的感觉.今天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中看到了一幅漫画,雨天中的风景,看到这时,第一的印象就是一个安静的心情,因为在雨天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够欣赏到风景的,雨天中的风景需自己用心去感受,不仅要去接受这雨水中的朦胧还需要接受这雨水中的泥泞,这些东西但凡是进退到自己的视线中成为了风景时,就可以忘记全部的泥泞,就好象是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想想,都已经好象闻到了扑面的香味了.端午节的雨水中,祝愿每一个人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