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展开。《望大陆》,是于右任先生在临终前写的一首哀歌。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饱含着他期望叶落归根和祖国统一的一往深情。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但课文选材距孩子们相对远,小学生对历史了解甚少,讲起来有些吃力,接受能力较慢,课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策略:
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我采取以读为主、读说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爱国之情这是教学手段之一。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所以我把教师精巧设问、学生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又一主要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重点:
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板。
教学方法:
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刮大奖,激趣导入
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刮刮奖好吗?看看今天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那你们先猜猜会是什么在等着我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啦。你们认不认识这位老人啊?他就是于右任老爷爷。
(二)交流预习、初读课文
同学们我刚才看到大家充满了疑惑,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这位老爷爷,那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位老人。
于右任 (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别署骚心、太平老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对清王朝封建帝制的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 1949年春支持国共和谈,谋求和平统一,后羁留台湾,1964年11月10日逝世于台北。
那我们看看他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呢?
介绍写作背景:诗人到了晚年,他身患重病,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于是写下了这首血泪交融的诗作。
(三)配乐赏析,领悟诗情,在诵读中感知。
1、小声初读全诗,注意两个生字的音和形,把每句诗读正确、流利,明白每小节诗的大意。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1)“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一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二指死难者。
国殇:指为国家作战而牺牲的人。
(四)研读赏析
(1)读第1、2小节时,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葬我于高山之上)
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结合他独居台湾,身患重病以及他的日记等进行理解)[ 1949年4月于佑任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步入老年之后,于右任先生身患重病。1962年1月24日在日记中给亲属写下遗言:“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他于1962年1月24日,从这遗言的思绪中迸发成血泪交融、心痛如割的诗篇《望大陆》]
(2)读第3小节,思考:诗人望见了什么呢?(可从“天苍苍,野茫茫”去想象那壮阔的画面。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他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可从“山之上,国有殇”去体会他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诗中表达出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五)再次诵读,升华情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现在香港、澳门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和大陆仍被一湾浅浅的海峡所阻隔,我相信有一天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那时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于老也能含笑九泉!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诗。
2.完成随堂练习册
3.搜集类似的诗文对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