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有6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2、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在讨论中弄清问题,得到能力的锻炼。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正确对待批评与鼓励,并善于将它们化作前进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巴迪的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对孩子带来的作用。
2、通过反复朗读和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理念和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2、注重知识的延伸,情感的教育,结合自身找一找发生在身边的事,从中感受父母对儿女的爱.
3、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第1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品读童年的故事,品味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给我带来的感受。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谈话交流,朗读诗歌
是呀,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
一、谈话导入,由题激趣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你们熟悉吗?他在童年时代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带着上述问题来认真学习课文吧。
(设计意图:由题设疑导入,激起学生阅读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读本课生字。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扫除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和分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1)自读,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怎样的反应?找出有关的语句。
(2)学生自学,作批注,教师参与学习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升华,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师:那么,可想而知,他此时除了想把这首写好了的诗认真抄好了给爸爸看,等他回来夸奖,心里肯定还想马上再写几首这么漂亮的诗,也就是说,因为妈妈的夸奖,他热爱上了写作。那么父亲对他的批评就好像对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请大家猜猜看,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不再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