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写贵州的唐诗宋词三百首,贵阳一中校训读后感600字

有什么描写贵州的唐诗宋词三百首?
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
宋 王安石
韶山秀拔江清写,气象还能出搢绅。
当我垂髫初识字,看君挥翰独惊人。
邮签忽报旌麾入,斋合遥瞻组绶新。
握手更谁知往事,同时诸彦略成尘。
题贵州南山岩 宋 曾丰
崒嵂穷头与汉齐,谽谺深处著招提。
居焉若寝琼为室,登者如仙玉作梯。
云窍旁通吞日月,烟萝倒拔挂虹霓。
我来已落葛翁后,姑拾其余细品题。
留别贵州父老 宋 袁宏德
鄱笑行藏不自由,邮亭杯酒又淹留。
罢官却喜身还健,报空惭政未优。
截镫只今难击马,卖刀自昔已牵牛。
蛮烟岭树斜阳路,两地离怀一样秋。
到贵州 宋 赵希迈
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
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
题贵州南山岩 宋 曾丰
崒嵂穷头与汉齐,谽谺深处著招提。
居焉若寝琼为室,登者如仙玉作梯。
云窍旁通吞日月,烟萝倒拔挂虹霓。
我来已落葛翁后,姑拾其余细品题。
贵阳一中校训读后感?
“勤慎朴实,自强不息” 这八个字是贵阳一中的校训,反映了一中的办学宗旨、治学精神、培养目标和行为准则。“勤慎朴实”这四个字是“勤而行之,慎而思之,朴实为人”的浓缩;“自强不息”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的概括。分别出自《道德经》《周易》等重要典籍。反映了注重“立德树人”的中华文化精神。这片文化沃土,培育出了贵阳一中“崇德瀹智,追求卓越”的办学追求,让学校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我们每一位师生都应牢牢的记在心里,不能忘了校训,引为信条,并终身践行。
一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来自她的创始人李端棻“自然与天性”的思想,他主张遵守成长和认识和了解的规律,顺应自然天性的发展,进行本真教育,本色育人。我们需要更深入透彻的挖掘这一观念的内涵,加以弘扬。
2023贵阳数博会读后感?
非常震撼人心,科技发达
校史读后感?
记得在我们刚入学没多久时,年级就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带着我们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不少感慨和想法。
此外通过学习校史。我还了解到我校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其实就是常说的我们的优秀校友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北京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为国家做出奉献的栋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养出很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十分优秀。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可以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
而且,从目前启动,我们要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奉献。例如多做净校和好人好事、见到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看到不文明行为上前提醒……这些都是我们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美丽、和谐。既然,这样,我们何不从自己做起,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呢?
就让我们从目前启动为我们的学校做出奉献吧,可以从不少方面: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载入校史,给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样的精神继承。就让我们从目前启动,加油吧!
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3周年,历史十分悠久。并且我校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此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四次辗转西迁。但是在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校长竺可桢先生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 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
风华正茂我们已经在努为,走向明天蚌医更美好,秋意正浓的十一月,随班级参观了校史展览馆。
十七棵松的故事有感?
这十七位被后人刻下名字的华姓后生,都拥有着相似的简短生平,都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村庄。唯有他们亲手种下的十七棵松树,还挺立在密林中。这些松树,有的根枝相连,像携手的兄弟;有的自己独立站立,像倔强的孩子。但不管怎样,都拥有着同一个生长方向-朝着天空,朝着阳光,引颈张望,就像当年参与红军时那一份坚定不移的决心,就像八十七年前那一场义无反顾的出征。
5月12日至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在江西贵州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我参加了整个视察活动。从江西到贵州,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遗址、倾听了先辈事迹、追寻了红军足迹,每一处旧址、每一个故事、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都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潮澎湃、眼泪滑落……我们深深地被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苦卓绝和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
瑞金位于赣州市东部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在瑞金,现在留有180多处革命遗址,主要分布在叶坪村、沙洲坝、云石山等地。80多年过去,这些历史旧址以厚重沧桑叙说着那段伟大岁月的不朽丰碑和壮美故事。“17棵松”就是这当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华屋是叶坪乡黄沙村的一个小村落,距离瑞金城区15公里,与福建长汀县交界,因为整个村落的人都姓华,故称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仅仅只有43户人家的瑞金叶坪乡华屋,家家户户都拥有人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而参与革命。参与红军的17位华氏青年,出发前相约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假设有人牺牲,活着回来的人要替牺牲的人孝亲敬老。这17位青年后来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手植的17棵松树毅然昂首挺立在华屋的后山上,被后人称为“信念树”,以纪念和见证他们当年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的出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珍贵生命”,“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80多年来,华屋人压根没有动摇过对党忠诚的信念。80多年前,华屋人甘洒热血参与革命;80多年后,华屋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下,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达到了整村脱贫致富,并启动迈开了开展乡镇振兴战略的步伐,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红火。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获取革命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全部在理想信念之火的照耀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明而确定地表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本次视察活动,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次致敬革命先烈之旅,也是一次洗礼心灵之旅、升华精神之旅。学习中共党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