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典故完整版,列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诚信名人故事

信的典故完整版?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培养威信,逐步递次推动改革,商鞅发布命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升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培养起了威信,而商鞅 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后统一了中国。
相关诚信的历史典故2
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一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发布命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唯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时才可以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时间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相关诚信的历史典故3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很高,不少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落在自己身上各位考生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假设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故此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相关诚信的历史典故4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一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及时还书,从不违约,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假设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上一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可以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个问题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以后必有出息!”
相关诚信的历史典故5
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与科举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与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中试卷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考研复试时,把情况认真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试题,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试题,让晏殊当堂。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可以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与。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针对获取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列举出哪些古今中外的诚信名人?
北宋词⼈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裴度是唐代政治家,曾做过三朝宰相,虽其貌不扬,个头矮⼩,但为⼈诚实。
史蒂芬·葛雷是⼀位当代科学家,他诚实的品格和仔细的⼯作态度⼲受业界推崇。
你清楚古代时候古人谁比较守信用?
宋襄公,因为他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人都不尊守周朝旳礼制,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而宋襄公独恪守周礼,很讲信用,哪怕失去战争致胜的机会也不去破坏当时规矩,把信用当生命,这在当时是受人尊敬的。故此,当时的人尊他为五霸之一。
退避三舍的故事就是守信的故事!
晋文公命大军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不少诸侯国不接纳他,困难时介子推只可以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假设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假设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后面,其实就是常说的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那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
历史上公认的信守承诺的代表人物是秦末汉初的季布。
成语“一诺千金”和历史典故“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来源季布的故事。
季布,楚国人。性情耿直,为人仗义,乐善好施,只要他答应的事,不管困难多大都设法办到,成了汉初诚信的典范,受到民众广泛推崇。好人有好报。季布原在项羽手下为官,曾献策几次击败刘邦。刘一直怀恨在心,一心想治季布罪,后经不少达官贵人说情,刘邦不但没给他治罪,还让季布当上了河东太守。
季布。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人无信,则不立。成语一诺千金也是出自季布。季布基本上就是诚实守信的代言人。在现今的社会,商业发达,人与人当中的往来越来越频繁,故此,诚实守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先从自己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言必行,行必果。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素质良好的反映。下面这些内容就是古代名人诚实守信的故事,期望每个人一定做到诚实守信,并将这样的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1.韩信
韩信落魄时,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时,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2. 晏殊信誉的培养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与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认真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试题。宋真宗很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常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自不同的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高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常常游玩饮宴,唯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严,正是东宫官适合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实际上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罢了。若我有钱,也早就参加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培养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信任他了。
3.商鞅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培养威信,逐步递次推动改革,商鞅发布命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升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培养起了威信,而商鞅 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后统一了中国。
4.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很高,不少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落在自己身上各位考生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假设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故此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5.曾子杀猪教子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结束,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部分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为这个原因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待,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马上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可以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常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假设我们目前说一部分欺骗他,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清楚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这样一来,你就超级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认为丈夫,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6.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很难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为这个原因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因为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特别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时,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根据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哪些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了解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时间。各位考生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次日,这件事被外公了解了,他把哪些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根据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小,平日间又很乖巧,另外,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本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可以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以后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超级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可以放纵自己,应该也根据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就不遵循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可以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样的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样的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让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7.魏文侯的诚信故事
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因为他处处诚信待人,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故此,魏国快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次日下午一定要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第二天,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到是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拥有上前去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没办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但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自我去。”那个人眨着眼睛仿佛没有听懂似的,魏文侯说:“昨日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现目前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可以。”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到管林人的住处去了。众大臣在背后都说魏文侯太傻,随便叫一个随从去就可以够了,何必自我亲自去呢?
8.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一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及时还书,从不违约,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但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假设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者请教,并约好见上一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可以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个问题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以后必有出息!”
要说古代时候古人谁比较守信用,我清楚魏文侯就很守信用,他不仅对大臣守信用,就是一个渺小而又容易受到忽视的猎人他都一样守信用。
有一次,魏文侯跟猎人约定午时一起去郊外打猎,这一天早早就下雨,很寒冷,魏文侯跟大臣们一起饮酒,正喝的高兴,魏文侯突然问随从说:“目前几点了?”随从答说已经午时了。魏文侯于是马上命人撤了酒席,让马夫快点驾车带他去郊外。
随从就说:“目前下雨,不可以打猎,您何必虚此一行呢?”魏文侯说:“我跟猎人约好,他目前肯定在郊外等我了,虽然没办法打猎,但是,怎么能言而无信呢?”于是魏文侯冒雨前去见猎人。
国内的人看到魏文侯冒雨出去,都感到很奇怪,后来清楚是去赴约,都说:“国君竟然如此守信。”于是以后国家有政教,朝令夕行,没有人敢违背。国君就是天下的表率,因为国君守信用,故此,天下臣民百姓也都一样守信用。
目前我们针对重要的人肯定会守信用,但是,针对地位比自己低,又不既然如此那,重要的人,谁能做到跟魏文侯一样守信用呢?
商鞅不了解算不算,他曾经为了使百姓相信政府,令人将一根木头搬到另个一个城门,就给赏金百两,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常说的“城门立柱”故事,这应该算是诚信的见证。仅供参考!
诚信名人故事150字?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很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全部樱桃树都珍贵得多。
也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
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与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认真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试题。宋真宗很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常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自不同的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
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高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常常游玩饮宴,唯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严,正是东宫官适合的人
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实际上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罢了。若我有钱,也早就参加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培养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信任他了。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
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目前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历史上具有诚实品质的人有什么?
我就举两个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1、曾子杀猪;曾妻要去集市,儿子要跟着,曾妻以杀猪为诺脱身,回来时看到曾子在磨刀。
曾妻说我只是开个玩笑,曾子说,人要讲诚信,不然以后孩子再也不相信大人,。后还是杀了猪给孩子吃。
2、韩信落魄时,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时,告诉她,等他成大事了,以后一定来报答她。漂母却不以为然。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来报答她!
诸葛亮 至死扶植阿斗晏殊,小学学过诚实的晏殊 华盛顿,砍樱桃树后承认的那个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了解为不了解是知也~ 诚实的史官董狐 高允工作诚信的富兰克林 诚言直谏的孙伏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