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典故清廉故事儿童

清廉故事典故?
1、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假设我接受了您的玉,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了解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没有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马上就要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为这个原因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清廉故事儿童?
篇1
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认为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压根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故此,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假设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宝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都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大家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30字的廉洁小故事?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到是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今中外有关廉洁的故事?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悻悻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了解故人,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没有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有什么名人廉洁的故事?
1、吴讷是明朝一位清廉的官员。洪熙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吴讷以严肃官风法纪为己任,曾严惩贪官董正等44人,威震朝野。
他任监察御史时,主要负责贵州地区的监察工作,他查处了基本上全部陈年积案,并使新案发案率基本上降为零,贵州吏治焕然一新。当地官民非常是少数民族同胞“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
有一次,吴讷巡访贵州准备返回时,地方官员为讨好他,派人携黄金百两追上他予以馈赠。吴讷向来对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是,他并非简单拒绝。他接过黄金,并没有启封,而是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者带回,这首《题诗拒金》流传至今。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它沉在碧波间。”
2、马寅初拒贿
我们国内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样的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可以当县长。马上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3、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可以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时,他总是说:“旧的可以穿。”
廉洁典故?
廉洁,汉语词语,好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未沫?”
也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有关典故:羊续悬鱼,杨震暮夜拒金,一钱太守,以廉为宝,陶母退鱼,吴隐之不惧饮贪泉,一贫如此,晏婴一裘,不私一钱等。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假设我接受了您的玉,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了解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没有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马上就要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为这个原因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到是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这个时间段,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相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大家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焰焚身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反映的是刚烈之气。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获取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结束,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可以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