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主要说明了怎样一个主题,北冥有鱼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秋水时至主要说明了怎样一个主题?
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可以骄傲自满,不然会贻笑大方。
当然其他也可,如: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2)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3)人贵有自知之明; (4)有比较才有鉴别; (5)知耻而近乎勇; (6)站得高才可以看得远; (7)自大是因为无知; (8)唯有持续性地超越自己,才会带来一定发展; (9)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10)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可以骄傲自满。
北冥有鱼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北冥有鱼》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情况,表达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详细内容记录于一定的条件,都要带来一定凭借才可以活动的观点,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文章非常多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见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北冥有鱼出自《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觉得,唯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这里基础上作者指出,不管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带来一定待”而不自由的,以此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可以“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奇,比较受欢迎,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北冥有鱼》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情况,表达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详细内容记录于一定的条件,都要带来一定凭借才可以活动的观点,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秋水》中的河伯的现实形象?
《庄子?秋水篇
1、本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在客观上: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可以显出不够,假设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情况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3、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这些东西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详细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之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让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分明而确定地表现,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各种对比,现分述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首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当中,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反而“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带来一定见必带来一定感。首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后面,“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够,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首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一样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够后面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首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一样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两种做法所出现的结果之比
河伯首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出现错误的认识,致使错误的做法,甚至致使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反映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达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一样,结果也肯定不一样。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华清宫吴融这首诗主旨是什么?
盛衰之象 触人愁肠──吴融《华清宫》与崔橹《华清宫》比较谈盛衰之象 触人愁肠──吴融《华清宫》与崔橹《华清宫》比较谈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没有人清楚外边寒。 ──吴 融《华清宫》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没有人倚玉阑干。 ──崔 橹《华清宫》 华清宫,又叫温泉宫是唐代皇帝行宫的名字,位于今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在这里修建汤泉宫,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因为那里有温泉,气候和暖,故此,每一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那里避寒,待过了隆冬岁末,春暖花开,再回长安。可以这样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故此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很不自觉的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没有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为吃到新鲜荔枝,派使者从遥远的四川驰马进贡。骏马飞驰,红尘飞扬,大家以为是为了让者送国家情报,哪晓得是进贡荔枝。作者的倾向是鲜明的,而华清宫与奢侈也就成了同义词。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试题看,题材是一样的。但其题咏的的视角、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题依然不会一样,这个问题就使两首诗各有特色,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推测、猜想: 1.取材的的视角不一样 吴诗取材于唐朝红火、华清宫兴盛之时。那时,四郊飞雪,严寒逼人。作者以“飞”字,写雪之大、风之猛,用“暗”字,写出雪意浓,雪绵持续性,渲染出一片奇冷奇寒情况。但华清宫呢,建筑森严壁垒,设施完备齐全,加上地有温泉,热气腾腾,故此,雪落宫中,马上风干,踪影不见,而且,宫中与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绿树参差,与宫室垂下的碧帘色彩相映,全无一些寒意,而是一派春的气息。由此可见,华清宫环境多么宜人,统治者生活多么开心。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唐朝统治者贪图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图治理国家,只顾少数人奢靡,结果致使天下大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堂堂大唐,顷刻间土崩瓦解,华清宫自然也难逃衰落厄运。“磴”即磴道是指用石头修的登山之道。过去,皇上年年来此避寒,自然磴道热闹,可目前,御驾匿迹,磴道冷清,杂草已将道石遮没,更不需要说能传来皇上辇车的鸾铃声了。而宫中呢,虽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仍是树青草绿,但因为没有人居住,故此,树也疯长,直插云霄,草也痴长,丛生一片,此情此景,给人的不是生机,而是寒冷气氛。到了夜里,月升月落依然,但物是人去,楼阁处处,空空如也,玉阑依然,没有人倚凭。总而言之,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目前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 2.作品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 吴融的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呢,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一片暖融融,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外面的寒冷,他们亦毫无觉察,这样下去,结果超级难设想。值得指出的是,吴诗用对比,很有特色。大多数情况下诗作对比,总是两两相对。而该诗则脱了窠臼,一、四句写宫外,二、三句写宫内,该算是手法之奇了。崔橹的诗主要用了“分述”的手法。作者写衰落的华清宫,一、二句言白昼之情:从登山入宫之道写起,御辇之道修得很齐整,昔日御驾来时,气派也是不小的,而现目前,朝代衰了,帝也不来了,道路上便杂草芜生了。再写华清宫中之景,因为久没有人居,宫中树便长得又高又密。层层绿树环抱,各自不同的花卉相拥,皇宫仍是一片碧绿情况。但空室没有人,那碧绿给人的就不是生机,而是充溢着寒冷的气氛,使人感到阴森,乃至恐怖。三、四句写夜间之景:到了夜里,华清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然而光有月光照楼影,再无欢歌笑语声,那玉人倚楼、望月赏景的画面,已消逝得无踪无影。想到“上皇(玄宗)已经在望仙楼,太真(杨贵妃)同凭阑干立”(唐·元稹《连昌宫词》)的昔日的情景,大家自然会伤神黯然了!因为诗人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吴融的诗也好,崔橹的诗也好,都让读者对繁盛之宫和凄冷之宫有了强烈的印象和感受。 3.作品感情基调不一样 吴融的诗以讽刺为其写作主旨。统治者一门心思沉湎于宫中之乐,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但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连国家命运也不考虑,甚至胡里胡涂地,就把一个好端端的朝政送掉了,安禄山们怎么会有这样一支队伍,怎么会打进来了,朝廷当政者是一无所知。诗人站在一个思考者的的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思索,对统治者进行了鲜明的讥讽。崔橹的诗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诗人对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十分缅怀,对目前的一片凋零衰败充满哀叹:望着眼前的宫殿,诗人久久地伫立,他试图想重现一下昔日繁荣:繁忙的磴道,悦耳的鸣鸾,然而,这一切无从得到。白天不见,夜里可能有?可当夜色降临,惟见月色清辉,不见玉人倩影。在另一首同题诗中,崔橹写道:“门横金锁悄没有人,落月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空山空殿,闭门锁户,落日悄然,秋水无声,红叶纷飞,雨线飘散……这样的落寞,怎不触人愁肠? 唐明皇、杨贵妃这两个历史人物,长期以来都是历代文人议论的对象,则是他们奢侈生活的重要见证,成为诗大家特别要注意关注的焦点。唐代李涉的《题温泉》,写出了盛时之象,“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唐玄宗时太平盛世四十年,曾经兴旺一时,姚崇、宋璟、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都常常跟皇帝出巡,多么热闹。唐代李约则在《过华清宫》中流露出几许感叹:“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这情状,使人顿感黯然!作为历史上的一页,华清宫的产生与后来的萧条,都给人不少的感慨,这些感慨表现了不一样历史时期的大家对这段历史的一部分观点和看法。 不仅是以诗咏史,就要讲究诗歌的艺术性。不一样诗人可以以不一样的的视角、以独特的手法发叹,但这些诗作都会映出诗大家一部分共同的艺术运思。吴融和崔橹的两首《华清宫》,也有一部分异曲同工之处。这表目前两个方面。 一是都擅长于描绘画面来寄寓题旨。高尔基曾经说过:“需要描绘,需要用形象来影响读者的想象力,而不要作记录。叙述不是描绘。思想和印象一定要化为形象。”(1)应该说,吴诗和崔诗都对历史有部分观点和看法,诗人不是直接地评价历史,而是十分注重形象的刻画、画面的描绘。吴融《华清宫》写豪奢生活,将宫内宫外情景作了描绘,构成对比,作者的思想和倾向就流露出来了;而崔橹的《华清宫》通过白天、黑夜两幅华清宫情景的画面,就让读者觉到了诗人的感伤。这样的“诗味”,令人久久品啜,令人铭记难忘。 二是都十分讲究诗歌的含蓄。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有句名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现在曰秀。”(2)两首诗,不发议论,但读者能推测、猜想其情;情在词外,给人无穷的回味余地,创造了诗歌的“隐秀”之境。读他们的诗,掩卷而沉思,吟完而味永,这正是其作品高妙卓绝之处,真可谓诗意盎然,不一样凡响。 【注释】 (1)高尔其:《致瓦·吉·李亚浩夫斯基》,见《理论家谈形象思维》第155页。 (2)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刘勰语,《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标点本,第456页。 (本篇文章作者系江苏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本篇文章收入由王美春与郭志明合著的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