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好词,论语怎么做笔记的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1、无所不至、从心所欲、举一反三
2、恶衣恶食、和而不一样、肥马轻裘
3、爱礼存羊、食无求饱、循循善诱
4、文质彬彬、逝者如斯、贫而乐道
5、一日三省、犯上作乱、不亦说乎
6、安老怀少、斐然成章、饱食终日
7、随心所欲、言而有信、有教无类
8、道听途说、了如指掌、一以贯之
9、如履薄冰、三省吾身、功亏一篑
论语怎么做笔记?
主要记作者,文学常识,重点词语的意思
孔子,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与孔子相关的名人名言,基本都出自于《论语》一书,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已经很短了,例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例如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或者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的精髓是什么?
1.《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自西汉以来,一直到科举考试制度结束,都是识字的中国人必读的书目。
2.宋代的大儒朱熹先生,将《礼记》篇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独自成书,与《论语》,《孟子》二书共尊为儒家的四书,因为后来科举考试必考的书目。
3.《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们,将孔子和弟子们课堂教学和平日交流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且汇编而成。
我们可以将《论语》看做是孔子的弟子们课堂笔记的汇总。还可以用现代的思维,理解为孔门弟子们2023多年前发给我们的492条微博。
4.《论语》一共20篇,共有492章,每一章都很短小,甚至有的唯有一句话。这当中444章记录的是孔子与同时代人,特别是和弟子们的对话交流,还有48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们当中的对话。
从这个的视角看,我们还可以把《论语》看成《孔门语录》,或者是《孔子言传身教广录》。
5.《论语》书中492章,初看很琐碎,每篇每章当中并没有肯定的逻辑关系,并非长篇大论,但是,却字字玑珠。是中国2023多年来政治、文化、教育、家庭伦理的重要宝典。
论语从头到尾,实质上论述的都是人与人当中的关系如何处理?重要的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这五种常见的人际关系,后世称为五伦。
换到今天的时候代,其实就是常说的说,父母和孩子当中,组织里面上下级当中,兄弟姐妹当中,朋友同事当中,还有夫妻当中的关系处理的黄金准则和详细办法。
6.孔子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二人为人,唯有人和人相处,才会提到这个字。
这个“仁”字用今天,可以理解为“”待人如己”。用孔子自己,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提出的仁,和佛家提出的慈,西方,基督教倡导的爱,实质上都差不多的。
7.论语里面的文字极度精炼,时常都唯有一两句话,而且,距离今天时间已经有2023多年了,时常启动阅读会没有找到感觉。
我的经验是,同时买几本不一样人对论语的解读,这样就基本上等同于同时有哪些老师给自己介绍,这本书看不明白,很大概率那本书一看就明白。
此外孔子,虽然是2023多年前说的,但是,话语中的道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我们可以用孔子说,来看今天的人和事,看一看还是不是成立。其实就是常说的说,一只眼睛读孔子,用另外一只眼睛读日子。
五个字:
无可,全都可
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大问题。理论界对这一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基本上穷尽了孔子思想的都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这当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很大。 一、“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之商榷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蔡尚思先生,这里就想以蔡先生的观点作为例子来探讨。 如蔡先生的主要按照是:“孔子生长于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孔子还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够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够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也”等;“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教育宗旨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以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带来一定损益,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乃至常常批评别人不守礼,并主张“克己复礼”等;不少后儒如司马迁、柳宗元、张载、朱熹、顾炎武、王船山、颜元、阮元、章学诚、陈沣、张謇等,“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1) 笔者觉得,以上蔡先生所言均属事实,但这都值得商榷。第一,“孔子从小学礼,知礼,立于礼”与其思想的核心无因果关系。孔子生当重礼时代,他不学礼学是的啥?他从小学礼,难道以后其思想核心就一定是礼吗? 第二,“以礼治国”不是孔子的发明。这里先要处理哪些问题:1、中国历史上有大量个孔子,有现实存在的孔子和被后人加工了的孔子,我们目前研究的是哪一个孔子?回答需要是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2、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至少又要一分为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目前研究的又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只可以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3、假设我们目前研究的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既然如此那,判断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的思想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什么思想呢?还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回答明显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唯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假设说判断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应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既然如此那,蔡先生所引孔子对礼的都论述都成了一纸空文,因为这些观点均不出自孔子,都是他前人的思想。如以《左传》作为例子:1、“礼让为国”。桓公二年载:师服说:“礼以体政”;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重礼”。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时,教育宗旨就是礼;他只开一门课,就是教礼;还告戒学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3、“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4、“批评他人不守礼”。如僖公三十二年载: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可以谋,能无败乎?”5、“克己复礼”。昭公十二年载: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有关礼的主要思想全都来自前人,它根本不是孔子自己的思想,不可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三,“不少后儒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不等于此说已成定论。这里蔡先生所举的人虽多,但笔者只想举一个人,即能说明问题。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孟子。孟子是公认的亚圣,名字长时间与孔子相并,唯有他了解孔子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之故此,为孟子,在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发展孔子的礼,而是发展了“仁”,“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假设蔡先生硬要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又该作何解释? 二、“仁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以往论证之献疑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生的观点作为例子来探讨。 如匡先生觉得:“在《论语》中仁字产生109次,礼字产生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孔子的仁包含哪几层意义?一般的意思也还是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这是仁的第三层意思是作为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的仁的涵义”;“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相关仁的思想,都是少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中已经产生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升它,使它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 需要指出,匡先生的论证依然不会充分。第一,有关《论语》中仁、礼频数问题。需要肯定,这样的频数统计对研究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帮,非常是再将《左传》、《国语》中仁、礼的频数与之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题。但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学术范畴一定要要用揭示其内涵的方式来证明,仅用频数统计来证明欠妥。 第二,对孔子的仁的内涵揭示不确。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论证,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需要说,把仁作为伦理道德,也是孔子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是孔子的新发明。如以《国语》作为例子:《周语》说:“爱人能仁”;“言人必及人”;《晋语》说:“为仁者,亲爱之谓仁”等。前引孔子自己,也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些谈的都是仁的伦理道德。匡先生所论孔子的仁,与蔡先生所论孔子的礼,在方式论上差不多的,都欠妥。 第三,有关孔子对仁的升华。第一,匡先生对《国语》与《左传》中仁的频数的统计不准,仁在《国语》中,至少62见;在《左传》中,至少39见;其次,在《左传》与《国语》中,仁虽都主要是伦理道德,但有的时候,也有向政治领域跃进的趋向。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国语·周语》说:“仁,故此,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等。这是企图用仁来治国理民的思想萌芽,不可以说这里的仁的思想内涵都“比较肤浅”。再次,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之揭示,全都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这样的“人本哲学”实质上仍是伦理哲学,还不是政治思想,而孔子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治国学说。 三、“孔子思想核心的其他说法”之一瞥 有关孔子思想的核心,理论界还有不少其他说法。笔者觉得,这亦值得商榷。如: 第一,“礼、仁”说。“礼、仁”说的主要坚持者,据说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目标是想回避与调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礼”说与“仁”说的矛盾,但冯先生这样做明显不适合:1、作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只可以有一个学术范畴,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畴,不然岂不成多核心了吗?2、冯先生将“礼”作为孔子的政治纲领,将“仁”作为其高道德原则。这样,其实还是承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要从属于礼,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实质一样。因为这个原因,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说不通。 第二,“忠君”说。“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样的说法在“五四”时期很盛行。其实,“五四”时期全部因反孔而成名的青年学者,他们无一懂得历史上的真孔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所砸碎的孔家店,严格说来是南宋朱熹开的朱家店。孔子代后人受过,冤哉,屈哉!忠君思想亦不是孔子的发明,如《左传》成公十年说:“君赐臣死,死且不朽。”相反,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其实就是常说的说,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假设君不“使臣以礼”,而臣只单方面“事君以忠”,既然如此那,“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4)。怎么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君呢? 第三,“三纲”说。“三纲”说与“忠君”说本质一样,宋明理学即本于此。我们清楚:“三纲”之为“三纲”,非孔子所发明,孔子至多是有点三纲思想的萌芽(当然笔者对这一仍有异议,拟另文商榷)。“三纲”的形成过程是这样:始作俑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如《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后西汉董仲舒故将他发展成“三纲”,如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东汉的白虎观会议上,一部分学者正式用“三纲”来解经。因为这个原因,将“三纲”说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自我作古。 第四,“孝”和“仁孝”说。本于前者者,据说是钱穆先生;本于后者者,据说是李石岑先生。需要指出:“孝”,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并且有故将他作为政治思想的倾向,孔子对这一曾持肯定态度。但如何将“孝”升华为政治思想,孔子未有突破性的理论奉献。“孝”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后面提出来的,即出自《孝经》。《孝经》虽假托孔子所作,但《孝经》所引的孔子的语录,却在《论语》、《国语》、《左传》等枣记载孔子言行早的文献中没有找到。故此“孝”不可以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孝”说。该说的侧重点在“仁”,但李先生对“仁”的论证与匡亚明先生一样,也不充分。同时,亦有陷入“多核心”说之嫌。 第五,“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忠恕”说的代表者是清初陈锡嘏。“忠恕”与“孝”一样,孔子只是故将他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并且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忠恕”在孔子以前亦已有之。中庸”说亦然,孔子唯有中庸思想的萌芽,这样的萌芽在孔子以前亦可找到,并且主需要在伦理道德领域,把“中庸”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以后的事。“仁恕”说与“仁孝”说一样,本质是仁,宗此说的是焦循,但他对“仁”的论证亦落俗套。因为这个原因,“忠恕”说、“中庸”说和“仁恕”说等,也均不可以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我见 笔者觉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这个问题一定要要从政治的的视角来看,不可以从伦理道德的的视角来看。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以此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有关“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什么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作为例子(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故此,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对这一,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设有王者兴起,一定需三十年才可以使仁政大行。”(5)其说基本正确。正如毛泽东把中国古代“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优良学风概括为“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从而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一样,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 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多,109次;而礼唯有75次。这当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达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情况非常多,问仁涵盖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唯有“林放问礼之本”(6)一条。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而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越了仁。在《论语》中,仁对礼在频数上的第一次成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个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功。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自始至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长》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可以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觉得其“不仁”,后听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7) 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非常当撞见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特别要注意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如《学而》载,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五、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人,常常援引《论语·颜渊》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觉得:“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来的,目标是复礼,要害是复辟倒退。这一看法也值得商榷。 第一,“克己复礼”的发明权不在孔子。从上文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第二,“克己复礼”的目标不是“复礼”,而是归仁。因为孔子以前的人就说“克己复礼,仁也”;孔子讲的就更明白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能说“‘克己复礼’的目标是‘复礼’”呢? 第三,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是复辟倒退,而是倡导“以仁治国”。《颜渊》中的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气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凡是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故此,没解释通或解释对,因素都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文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其实,“天下”在春秋之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只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基本上等同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西周作为例子,周的王称天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称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县、乡),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假设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达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这样,“克己复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道德,涵盖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礼是仁德的很重要的、一定不可以缺少的一个内容。 六、有关孔子的“仁”的几点补充说明 要科学地理解孔子的仁,还应对仁的政治的基本内涵、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还有怎样才可以由仁的伦理道德过渡到仁的政治等,做进一步的探讨。 有关孔子的仁的政治的基本含义。需要指出,孔子虽将仁从伦理范畴升华成了政治范畴,第一次提出了仁的政治的概念,但孔子自始至终没有使用“仁政”一词,“仁政”是后来孟子概括出来的。尽管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但他们对仁政的基本含义却未阐释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扑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8)如同培根的物质内涵“在相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又“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一样,孔、孟都仍只用“仁者爱人”,或“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来说明仁政。这是不科学。那么升华为政治范畴的仁的基本含义究竟应是什么?回答是“爱民”。爱人”与“爱民”虽一字之差,但真正搞了解反而孔、孟以后的事。后来,中国的封建皇帝基本上都将“爱民如子”当作口头禅,其实,就是在向人民表白:他们所实行的是孔、孟的仁政。不过,在《论语》中,孔子确有将“爱人” 转化为“爱民”的倾向,如《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是什么样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的?仁作为伦理道德,在春秋后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故将他概括成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的。孔子的概括方法有二:一是把政治伦理化,同时把国家人格化。如《阳货》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天下”即今之国家;“仁”,即仁政;孔子在用伦理道德的恭、宽、信、敏、惠等概念来说明仁政,二是把个人群体(国家)化,把伦理政治化。如《尧曰》说:“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也许因为子张问的是“从政”的缘故,孔子在跟他谈个人的修养时,一下子就转到了治国的问题上,把个人置于国家的的视角,把仁的伦理道德也理性化为政治,这里的第一个仁是伦理道德,第二个仁是政治思想。 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如《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政治要由仁德的统治者来达到,但又不是全部仁德的统治者都可以做到仁政,象尧、舜那样的仁人君主尚且“病诸”。其实就是常说的说,仁的政治的要求远比仁人高,从仁人到仁政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达到仁政一定要花大力气才可以。 七、从“仁”反思孔子的历史地位 过去,理论界有人虽曾肯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因为他们对仁的内涵揭示得不准,未能对孔子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相反,有关孔子的历史地位,理论界长时间占主要地位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是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观点,即觉得:“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开历史倒车。”这样的看法不对。 正如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重要出题一样,孔子的“克己复礼”表面上象是保守的,而本质性也是革命的。黑格尔的出题曾“导致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9),而孔子的出题亦受到了近视的封建领主的感激与同样近视的自由隐士的愤怒。如《颜渊》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也有粟,吾得而食诸?’”又《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不要忘记:“克己复礼”的落脚点是“归仁”,仁是孔子的新世界观,故此,“克己复礼”不是向旧礼治的简单回复,而是向更高的政治枣仁政跃进;“克己复礼”只是手段,而达到仁政才是目标;孔子是想在吸取旧礼治的积极原因的基础上,逐步递次推动其仁政的改革。故此“克己复礼”不仅不是要开历史倒车,而是变革社会的政治宣言。 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出发,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合适的语言莫过于类比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初一位诗人。”(10)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基本上:孔子是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的后一位思想家,同时又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初一位思想家。(11)作为封建领主制的后一位思想家,孔子曾惋惜封建领主制,曾赞同当时流行的“礼让为国”、“周礼百世不变”等理论;作为统一中央集权制初一位思想家,孔子则痛斥当时已腐败了的封建领主制是“天下无道”,并创立了新的、合适未来封建社会发展的统治思想枣仁政。中国古代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长时间将孔子奉为圣人,岂虚然哉? 注: (1)这里所引蔡先生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一生都尚礼》一文,见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平装本。 (2)这里所引匡先生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3月第1版,平装本,第181-183页。 (3)(4)(6)《论语》:《八佾》;《八佾》;《八佾》。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37页。 (7)《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第1卷,第2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1页。 (11)有关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与统一中央集权制问题,请参见拙作:《中国古史分期新探》,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