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经背诵口诀,孩子读道德经好还是读三字经好呢

儿童道德经背诵口诀?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了解。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了解。
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早时间是在足下。
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八、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知者不言,言者不了解。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
天地不仁,
孩子读道德经好还是读三字经好?
都可以读
,好能背下来。可能目前他不理解,等他有一定的社会 生活阅历了,再回头读就轻车熟路了。
有悟性的,(思维方法和特殊的生活学习经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会在大脑里放电影,加上自己的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补充:因为这本书里的不少内容都需其他学科来解释,读不懂就可以有疑惑,有疑惑就可以去探索,这样从此你的孩子就可以爱好学习。
小学道德经背哪几章?
需背这几章: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了解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可以其死,吾以为教父。 (第42章)
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可以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14章)
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这当中有象;恍兮惚兮,这当中有物;窈兮冥兮,这当中有精;其精甚真,这当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从而。(第21章)
5、道可道,很道;名可名,很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时常伴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6、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了解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4章)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
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0章)
9、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了解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16章)
8岁的孩子背诵道德经好吗?
8岁的孩子背诵道德经挺好的。背《道德经》不仅对孩子有好处,对成年人也有百利而无一害,使人受益匪浅。
孩子诵读《道德经》的几点好处:第一《道德经》具备古诗词、古文所具备的文学语言价值,通过诵读会潜移默化地了解一部分基本的文学常识。
假设在诵读的途中再配合查字典记笔记,孩子的文字功底和用词造句的能力会大大的提高,不短的一个时期后面,孩子的作文水平肯定会提升。
其次,诵读《道德经》会引发孩子的思考和提问,假设要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是大人一起和孩子诵读《道德经》,还有共考生习,共同探讨。
《道德经》里的相关人生的哲理,为人处世甚至持家养生的道理,在反复诵读后面,肯定会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之中受益终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部分内容在孩子诵读时不用他弄懂,《道德经》本来就是一部要靠“悟”的天书,“道可道很道,名可名很名”,《道德经》里开头就是这样说的。
后一点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一部《道德经》,就基本上等同于读了不少的其他书,里面的知识基本上包罗万象,很难穷尽。
没问题,让孩子先背下来,懂不懂都没关系。
孩子喜欢想背就背没什么好不好的。不过小孩子就算背了也未必理解里面的意思
当然好了,八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是非的辨别力,这时候学习是很好的
八岁的孩子可以背道德经,那样,会增多记忆力,但是,我认为不太适合,因为主要以学习为主,你可以备点别的,比如四书五经
挺好的,可以了解下传统文化。
挺好的,这样促进孩子在记忆力方面的增多,而且,针对道德经方面,孩子有一定的早一点理解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道德经主要讲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涵盖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在从中学到。道德经由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贯穿全书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两个字就是辩证,想要大家用辩证的思维去想事情思考问题,培养独立的精神。《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成《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后面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不仅是道教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从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达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来看,《道德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启示:
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本于“道”,但“道”对万物反而“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个问题就叫“道法自然”。老子期望大家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不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反到是伤生。
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法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因为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了解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为这个原因,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大家应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法,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说的柔弱不争,并非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也因为这个原因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便帮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宏愿。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需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
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才能够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反映。
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当知有福不可以享尽,有势不可以用尽,有力不可以使尽。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培养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受到亡身之灾。这个问题就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途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不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在现实世界来说,不一样人群和种族、不一样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就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第一句话:“道可道,很道”。大家现在都知道,“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控掌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句话:“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意思是:能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就是说:做一个明智的人,既要察人,更要察己。知人更要知己才可以收获智慧人生。
第三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里,宠辱若惊的“宠辱”,各位考生都清楚,荣耀和耻辱。就是告诉我们要培养正确的荣辱得失观,要时刻自查自省,慎独慎微,尽力做到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第四句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里的甚爱,就是过分喜爱,“大费”就是巨大的耗费。“多藏”,就是非常多地聚敛财物。“厚亡”,就是沉重的损失。意思就是你的追求过甚,损毁或消耗的就非常多;你的财物过多,就可以遭受大的损失。故此对老子的名利观,我的感悟是:知足才可以常乐,才可以取得完美人生。
总结历次经验来说,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做一个豁达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假设做到了这一点,就离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更靠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