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廉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四年级,清廉故事典故450字

以清廉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四年级?
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
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认为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压根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故此,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假设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宝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都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大家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清廉故事典故?
1、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假设我接受了您的玉,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了解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没有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马上就要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为这个原因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三年级清廉故事怎么写?
“风月尚书”
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有一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很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要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