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 考研院校的具体安排,各院校在7月启动相继公布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主要是包含了学校讲解,考试报考条件、考试具体安排等信息,这当中学员比较关心的是考试报考条件,考试具体安排还有院校的练习方法等。因为这个原因华宇考试网本次考试内容编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给各位考生参考学习,期望学员们可以更好了解考研院校信息,做好有关的备战本次考试准备!
点击下载查看完整版考研大纲讲义
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二、学科专业讲解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京第三批重点建设马院,在长时间的办学途中秉承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本着“培养人才、服务首都、面向城市”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思路,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为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建设重点,以城市发展理论与建筑文化为研究特色,在研究平台、科研团队Team、项目申报、成果累积等方面,凝聚方向,加强建设。现在,具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形成了以建筑伦理、城市空间文化为核心的科研团队Team,以担负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项目和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重要项目等课题项目为研究载体,形成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领域和科研成果,为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奉献。
本学科共设置 3 个招生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旨在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控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该研究方向的培养任务是,引导研究生从整体性上认识、研究和掌握并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详细实质上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而持续性达到理论创新的过程。该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进程、成果、趋势为研究对象,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该研究方向的培养任务是,引导研究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进行学习和研究,深入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科学内涵和精神本质。
(3)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式,系统研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详细指导下,综合运用其他有关学科理论成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为夯实马克思主义的详细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服务。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培养任务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努力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新观念、新内容、新途径、新载体,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2.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重点学科中的问题相结合,开展有关数学学科的系统化建设,研究范围涉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可能性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形成了生物数学、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工程应用、大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建模及应用、应用数理统计及应用基础研究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2023 年获批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23 年通过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专项评估。 获批“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重点实验室”。2023 年获批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讲解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获取了一批创新性的重要科研成果。2023 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取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 2023 年取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23 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 年“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不一样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及其传染病时空演化动力学理论及方式”先后于 2023 年和 2023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几年来,本学科学教育师主持和参与 40 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千万余元,这当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科技部重要专项 1 项,国际合作项目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5 项,北京教委联合基金项目 1 项,在《Journal of Algebra》、《Journal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 》、《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Chemical Scienc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300 余篇论文,这当中 SCI、EI 检索 100 余篇;在 China-Japan-Korea Colloquiumon Mathematical Biology、14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8th European Conferenceon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Biology 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 10 余次;承办“第六届生物数学国际会议”、“第二届京津冀数学与统计学研讨会暨研究生学术论坛”等。
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
本学科旨在培养研究生掌握并熟悉较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针对知识;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对研究方向的前沿进展与动向有一定了解;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相结合,具备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针对实质上问题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3.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2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 年取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本学科现有教授 19 人,副教授 25 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8000 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节能减排与城乡持续时间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持续时间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 5 年,本学科总和是担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要专项等国家级课题 50 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 60 余项,完成科研经费 53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20 部,申请专利 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2 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几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很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累积的基础上,紧跟节能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时间污水处理、城市环境生态修复、污染综合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处理的重点科技与实质上应用问题,多的视角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不少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时间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常常参与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并熟悉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机械工程(0802)
本学科设置于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本学科早时间是在 1907 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金工科是学校早设立的 4 个本科专业之一是首都唯一以城市建设智能装备和城市轨道车辆为特色的学科。该学科领域主要紧跟城市建设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复杂机电系统服役性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应急救援及再造智能化装备理论与技术 4 个特色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一批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一步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证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建筑安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和“建设机械与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等 5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本学科(领域)拥有北京学术创新团队Team 1 个,北京优秀教学团队Team 1 个。师资队伍讲解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近 5 年,担负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取得包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10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这当中 150 余篇被 SCI、EI 等收录,专著 15 篇,国家专利 100余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 6 个招生学科方向:(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机械电子工程;(3)机械设计及理论;(4)车辆工程;(5)高端装备智能运维;(6)工业工程。
通过本学科(领域)培养,培养掌握并熟悉机械工程领域行业所需的有关理论知识,有扎实的机械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很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处理实质上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可以担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5.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自动控制、检测、模式识别理论与方式,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人工智能有关理论与算法,并研究它们在智慧城市和建筑领域的应用。本学科始建于 1979 年,研究生教育早时间是在 2023 年是全国高校早开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理论与技术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近 40 年来,本学科为首都城市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现在本学科具有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研究生资格,研究生培养定位于研究城市建设和建筑领域中智能信息处理、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现在已形成了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城市与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人工智能理论、控制理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依托两个北京重点实验室,即“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和“建筑大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智能处理方式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建设。同时,学科建有智慧城市信息化研究所,下设智能控制理论与系统研究室、城市计算与人工智能研究室、建筑电气与城市电网研究室和智慧城市数字化研究室,研究所和研究室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可有效保证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本学科拥有“面向智慧城市中时空大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的机器学习方式研究”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北京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Team;“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 2023 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于 2023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北京组织的验收;“北京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 2022 年通过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智慧城市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于 2023 年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除开这点本学科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以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新工科联盟机器人工程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电气节能分会常务委员单位。师资队伍讲解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近几年来,学科研究生导师共担负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及企业项目等 60 余项;近 5 年到校经费 4000 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500 余篇,出版专著 40余部,获国家发明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北京科技进步奖,还有北京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多项。
本学科面向智慧城市数字化工程理论与技术、建筑节能与安全监控理论与工程、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算法等领域,培养学生掌握并熟悉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他们可以创新性地处理相关理论和实质上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近这些年就业单位主要是国家和北京各大建筑设计院、研究院、大学、设计公司,还有北京各大科研院所、机关单位,部分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业或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6.建筑学(0813)
(1)建筑学(081300)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 1996 年起已连续 5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2023 年 5 月再次通过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取得 6 年高有效期;建筑学专业 2023 年取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 年获批北京一流专业。本学科为北京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专业评估结果为 B,名列全国参评建筑学学科的前 百分之20。2023 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3 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 年 5 月,作为主干学科,支撑学校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23 年建筑学获批与清华大学共建,并取得北京高精尖学科, 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 年设立北京属高校唯一的院士工作站。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这当中教授 18 人,副教授 22 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开展保证机制研究”2 个北京学术创新团队Team; 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居建筑功能提高重要技术研究”1个北京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Team,高精尖团队Team 19 个。本学科请来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还有在北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非常多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还有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还有香港、台湾省地区的建筑类院校有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一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很快地使学生掌握并熟悉国内外建筑发展变动。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现在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持续时间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40 余项,省部级科研 120 余项,完成多项全国各省市地区及北京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取得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华夏建筑科技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等专业奖项 50 余项,出版了非常多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整体实力和表现处于北京高校同一类型学科的前列。
本一级学科设置 4 个招生研究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城市设计;(4)建筑技术科学。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可以系统地掌握并熟悉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变动;具有从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从事实质上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数字化设计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针对技术工作的能力。
(2)建筑技术科学(081304)
本学科原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 1996 年起,已顺利通过了 5 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23 年起,建筑技术科学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招生,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热工环境和建筑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方向紧跟城乡建设对建筑能源持续时间发展的要求,利用系统工程学思想研究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用能对环境影响的建筑能源技术。从城乡建设与建筑持续时间发展观出发,注重研究城乡建设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准则和先进的低碳建筑理论与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方式,处理建筑用能系统优化、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途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
本专业方向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协同、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持续性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现在已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本专业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可派出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毕业后可以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北京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持续时间建筑工程中心等基地。
7. 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为北京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为北京特色专业。
以上三个专业都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并于 2023 年都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于 1981 年启动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 土木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队伍讲解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种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还有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成国际领先的大型多功能 4*60 吨振动台阵实验室。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 5 年来主办“土木建筑热点问题”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 10 次,“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 3 次,请来国外专家 12 人次,6 位教授成为国内外顶级期刊副主编或编委请来国内专家 85 人次,应邀出国讲学 5 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 8 人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165 人次,参与国内学术会议 242 人次。
本学科现在主持参与“973”、“863”项目 10 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0 余项,北京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30 项,主持国家重要水专项近八千万元。近五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 50 余项,这当中国家级奖励 9 项。近 5 年,获国家级项目 46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这当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 1 项,主持省部级科技奖励 20 余项。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有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学科设置 5 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和中央在北京各大设计研究院,还有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有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项目标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8.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科肇早时间是在 1936 年,经过八多年的建设,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北京重点学科,现在拥有 4 个本科专业、5 个硕士授权点(领域)、1 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 年获批教育部“本科学教育学工程”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3 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在 2023 年和 2023 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2023 年获批北京高精尖学科。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57 人, 93%都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讲解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学科有 2 位教授分别担任 ISPRS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和教育部测绘类专业教指委委员,6位任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一级学(协会)理事。聘请任职两院院士、有关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本学科设有“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三个科研基地,2023 年入围“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超越一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近亿万元,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近几年本学科担负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科研项目 200 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 1500 余万元。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0 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考试教材 40 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 200 余篇,授权专利80余项,主持编写国家标准 9 部。
学科面向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形成了城市高精度测绘与导航定位、城市典型地物要素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数字建筑遗产与虚拟修复等四个具有鲜明“城市+建筑”特色的学科方向,学科竞争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影响力。
本学科设置 3 个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摄影测量与遥感;(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在国土、地质、矿产、海洋、林业、水利、交通、农业、电力、国防、安全、环保、城市建设与管理、文物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设计、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针对人才。
9.交通运输工程(0823)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2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岗的硕士生导师共 74 人(含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 42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9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
师资队伍讲解详细内容查看官方网站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 大学、德国 Wupptal 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日本武臧工业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还有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一步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搭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近 5 年投入资金 2023 余万元,相继开发和引进了多个大型综合试验系统,组织建设了道路材料、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综合试验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建筑安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证北京重点实验室” 、“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重点实验室”等学科支撑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先进的研究设备、前沿的科研变动和研究环境。
本学科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取了一系列成果,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2022 年),其他省、部级科研与教研成果奖近 30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这当中 60 余篇被 SCI、EI、ISTP 等收录。担负 10 余项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97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 余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国际合作余资助项目,科研经费达到 2785.8 万元,这当中纵向经费 1265 万元。
本学科设置 3 个招生专业:(1)道路与铁道工程;(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并熟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取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需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
10.城乡规划学(083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于 2023 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23 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23 年获北京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Team;2023 年成为北京重点建设学科,2022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2023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评估结果为 B-。本科生(2023 年)还有研究生(2023 年)教育评估都是优秀等级, 申请了城乡规划学科博士点,2023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几年来本学科担负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种科研课题,还有北京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 60 余部,本学科取得省部级奖项 10 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
2023 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开展保证机制研究”团队Team成为北京学术创新团队Team; 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有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熟悉学科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变动。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并熟悉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和变动,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针对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可以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1.风景园林学(083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过 20 多年的蓬勃发展和进步,由以造园艺术为主干的传统领域,发展为向多领域拓展的,综合性的一级学科。
本学科作为向多领域拓展的针对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共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主要学10科,在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1986 年也就是在建筑学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22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17 人,这当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2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在北京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近 5 年来,本学科主持纵向项目 35 项,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22 项,取得国家级奖励 2 项、省部级奖励 1 项。
现在本学科拥有“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乡村规划(北方)研究中心”,与其它学科共享“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建筑整个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中心、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创新实践教学中心、国家文物局人才培养基地等省部级创新平台。
本学科与有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跨学科和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累积了深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本学科与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同一类型院校有关学科,还有国内高校、有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已请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终身教授 Niall Kirkwood 教授担任第一届名誉系主任,两任任期 6 年。与美国奥本大学开展了“4+1+1”联合培养项目,授予北京建筑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奥本大学风景园林硕士(MLA)学位。依托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未来城市高精尖创新中心,本学科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米兰理工大学、里斯本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的学者来校交流访问,五年来开展工作营、报告 50 余场次。
本学科旨在培养风景园林领域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可以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1998 年获批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 年确定为北京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专业排名 70(68.6%位)。学科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为依托,以服务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为目标,为北京城市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学科共有专任教师 34 名,这当中教授 9 人(博导 3 人)、副教授 15 人,百分之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双师型教师 13 名。
设有绿色建造研究院、城市管理研究院、工程法律研究院、工程管理研究所、经济管理与人居环境研究所、经管实验中心等机构,为学科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近 5 年,教师共担负科研项目 80 余项,这当中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 30 余项,横向课题 48 项,课题经费总计 1200 余万元。
现在本学科已形成三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法律
以工程经济与管理知识为平台,侧重于项目投融资决策、绿色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开展控制理论与方式、建筑业发展法律保证和工程建设整个过程规范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2)建筑信息化与建筑供应链管理
以现目前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重点特别要注意关注工程项目智能感知与大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环境下的协同决策、BIM 技术与虚拟建造、智能建造、复杂互联网理论的供应链管理、建筑供应链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3)城市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开发
研究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重点特别要注意关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PPP)、地下综合管廊开发与利用、智慧城市和城市更新、住宅产业化、特色小镇及流域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式,还有对应的工程技术方式,处理工程项目建造、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质上问题。毕业研究生可以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毕业研究生不少应聘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北京住总集团、中粮集团、万科地产、首创地产等大型企业工作。同时,有部分考生考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本学科和美国奥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英国雷丁大学、英国亚伯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联合办学,研究生经过选拔有对外交流机会。
13.工商管理(1202)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3 年获批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3 年获批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3 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年获批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毕业研究生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并熟悉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理论和方式、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还有适应经济发展需的高级管理类针对人才。毕业研究生可以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还有企事业等单位工作。
本学科师资队伍共 35 人,这当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北京长城学者 1 名。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估价师等双师型教师8名;是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团队Team。近五年,教师共担负省部级或者以上科研项目 40 多项,这当中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 20 多项,到校科研经费总计 500 多万元。出版专著 60 多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这当中 50 余篇被 SCI、EI、ISTP 收录。
现在本学科已形成 3 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企业管理
本方向以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依托建筑与房地产行业背景,对建筑与房地产企业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化管理还有等领域的研究。
(2)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方向以经济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数学、计算机软硬件为分析方式与工具,以建筑和房地为行业背景,侧重研究工程项目投融资、房地产经济、工程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和财务决策研究、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技术创新问题,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程建设经济活动和项目投融资提供高效的、好的效益分析理论、方式与手段支持,为科学决策服务。
(3)供应链管理
该研究方向将精益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结合应用于建筑业,处理建筑行业粗放式管理方式,构建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及体系。减少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的浪费等问题,以此有效降低建筑业的供应链成本,促进建筑供应链的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内建筑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及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能正确地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式,处理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质上问题。
本学科已经与台湾省云林科技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英国亚伯大学、台湾省大葉大学等开展境内外合作办学,学生经选拔有机会取得交流。
14.设计学(1305)
本学科属艺术学学科门类。本校 2023 年增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22 年对应调整为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毕业研究生授予艺术学学位。
本学科以 2023 年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2023 年对应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为基础支撑,有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追溯至 1984 年增列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学科建设历史悠久。主要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以校内有关的教育部、北京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为平台,开展设计学高层次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本学科拥有一支擅长于设计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详细指导教师 19 人,这当中教授 8人,副教授 11 人;借助在北京知名行(企)业和高校资源优势,请来了 20 余位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校外研究生详细指导教师,开展联合培养。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条件。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环境,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学校念书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2023 年成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学科;2023 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学科;2023 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北京级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学科;2022 年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共建学科;2023 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关联学科;2023 年成为国家级“建筑整个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科。2023 年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成为其关联学科。
本学科与一带一路建筑类高校联盟有关学科,还有研究方向有关知名企业、国内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很快地掌握并熟悉学科发展变动。针对全日制研究生,采用与行(企)业广泛合作的培养方法;针对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采取与生源所在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培养方法。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可侧重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公共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中,从事非常高层次的专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5.建筑遗产保护(0813J1)
本学科为交叉学科,主要由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依托该特需博士培养项目,2023 年学校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23 年建筑学、土木工程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交叉学科强调建筑遗产保护的应用理论与工程技能的紧密结合,在知识构成上以建筑学为主体、兼有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知识和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知识;在技能训练上以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为基础,注重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引用,提升我们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
本学科依托“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筑遗产实验中心、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与中国建筑图书馆共建并拥有国内多的建筑类孤本、善本图书及北京古城和建筑的历史图档资料。
本学科设置 4 个招生方向:(1)建筑遗产保护理论;(2)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3)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4)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从事非常高层次的保护理论研究、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保护项目工程开展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2023 年列入国家文物局“金鼎工程”文博人才提高计划,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培养创新人才。
详细请查看附件
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文章原来的标题: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
本文文章来源于:https://yjsy.bucea.edu.cn/xwgg/c4e617dd61cc454bb58ff4932ef996dd.htm
上面这些内容就是“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具体内容,更多考研院校招生简章的具体内容,请持续特别要注意关注栏目的更新!
以上就是本文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xueli/202306161611186.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西藏考研网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kaoyan/xicang/)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答案和西藏考研网的相关信息。
正在备考今年研究生考试的学员很关心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答案,华宇考试网收集整理好了关于北京建筑大学 考研招生简章,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答案等考研招生简章,考研...
2023-06-16
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关心的就是心仪院校属于什么哪一类院校,是一本二本还是211/985大学;想要报考浙江万里学院的学员都很想了解浙江万里学院是不是211或者985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在全国排名是多少,院校有哪些王牌专业等。...
2023-06-16
想要就读甘肃农业大学的学员都很想了解甘肃农业大学到底好不好,学员开设了哪些专业,院校的特色,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在校生对甘肃农业大学的真实评价避免踩坑。 华宇考试网通过院校公告查阅,以及媒体资讯平台...
2023-06-16
考研工学为什么分低? 1、每一年开设工科的院校非常多,专业多,为了能招到更多的研究生,故此,成绩低。 2、工科是要考数学的,数学针对学员的思维和计算都拥有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花非常多时间去学习。考研数学像...
2023-06-16
想要报考就读百色学院的学员很想知道百色学院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百色学院好不好怎么样,有哪些特色专业,学校师资力量如何等。 华宇考试网通过对百色学院资料查阅及网络信息了解,整理了关于百色学院办学情况及院...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