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什么是手抄报必须拥有的内容,数学手抄报四年级内容怎么写的

时间:2023-07-07 21:40来源:华宇考试网收集整理作者:三年级手抄报
资料下载
什么是手抄报必须拥有的内容

什么是手抄报一定要拥有的主要内容?

读书手抄报内容:

1、读书故事

2.读书名言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可以停止。-狄德罗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5、读书针对智慧,就象体操针对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3.读书的好处

作家曹文轩说:“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在阅读中,我们取得了更多有关这个世界的精义,神髓与真谛。

的确,一个人的气质,胸膛,品格,智慧……全都与书的关联。好的作品,能给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能给心房按上澄清的眼睛。名族的思想,感情,知识经验,都在文字中等候,我们通过书去想象,去思索,去体验,去感受,一定收益良多

数学手抄报四年级内容怎么写?

数学手抄报四年级内容可以这样写,你选几道?

你们学过的四年级的数学试题比较典型的抄在手抄报上,可以写计算题,也可写应用题,然后再摘抄一部分数学家的名言名句,或者是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这是文字内容,周边,可以再加一部分书本呐,铅笔还有小孩的图片

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内容摘抄?

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可以写以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可以选择一部分与数学相关的名言,例如,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黑格尔等等。

其次,写一部分与数学相关的趣闻,增多趣味性,例如“1个数学家=十个师”,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后,不可以忘记的就是画画,记得用彩笔涂一下,增多观赏性。

内容能摘抄些什么 ???

四年级春节手抄报,数学内容?

  资料:

  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时,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故此,便出了一道试题要考生们算算看,试题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各位考生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其实就是常说的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故此,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考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夯实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其实就是常说的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考生。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唯有5个苹果。咋办,应该如何处理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可以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期望每个苹果多切成3块。这个问题就成了又一道试题: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什么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清楚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很少很多,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你清楚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已经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清楚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清楚来了多少客人吗?

  数学名人: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自己,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不少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时,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经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以前就就已经掌握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概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请看下方具体内容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一开头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多数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唯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正确的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故此,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大多数情况下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目前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部分详细指导,而父亲基本上算是一名「大老粗」,觉得唯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样的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可以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依然不会好,常觉得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很少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觉得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清楚要到哪里找。经过本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后面,Bartels也没啥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没有必要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的时候,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仔细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大多数情况下,故此,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经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不少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各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了解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已经在各位考生沉默之际,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各位考生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一位数学奇才一夜当中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相对的程度上,这个人的过往经历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一般,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非常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经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基本上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时常也就“逼”出来很多伟人。例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启动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孩子,但后存活下来的唯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了解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交流的,非常是孩子。禀赋大多数情况下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让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找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这里说的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按照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要有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大、直接和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当中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碰见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一样、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例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清楚,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可以被1和它们自己整除,而不可以被其他整数整除,这样的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见,唯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不少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导致孩子们非常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可以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基本上是马上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途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针对这个问题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不少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以前赴后继,前赴后继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改变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标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考生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考生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时,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当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能够算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着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更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清楚后来沈元教授还能不能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能超出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年级思考题:

  1.一个锅里能同时放2张饼,烙一面要1分钟,目前要烙7张饼,至少需( )分钟.

  答案:7乘2=14面 算出烙几面

  14/2=7次 除以每一次能烙几张算出烙几次

  7*1=7分 烙几次乘以每面所需时间

  答:7分

  7*1=7分

  公式:张数*以烙一面时间 注释:只适用于烙两张饼,其它的用上面的算式

  2.黑板上写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张华和李玲两个人轮流划掉任意两个相邻的数,张华划掉后李玲就没有数可以划了,张华有必胜的方式吗?

  答案:(1)a²-b²

  (2)一个数的平方加上另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

  (3)(a+b)*(a-b)故将他展开得

  (a+b)*(a-b)=a²-ab+ab-b²=a²-b²

  奥数题及答案

  1、大小两桶油,重量比是7:3,假设从大桶取出12千克倒入小桶,则两桶油中的油正好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油?

  12/2*10=60(千克)

  7+3=10

  60/10*7=42(千克)

  60/10*3=18(千克)

  答:大桶里有42千克油,

  小桶里有18千克油。

  2、一桶汽油,桶的重量是油的8%,倒出48千克后,油的重量基本上等同于同的二分之一,原有油多少千克?

  48/(1-8%*0.5)

  =48/96%

  =50(千克)

  答:原有油50千克。

  *=乘号

  /=除号

  够不?

3年级小学生手抄报内容?

三年级手抄报内容可以写读书的名言名句,如:

1、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宝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3、读书针对智慧,也象体操针对身体一样。 -艾迪生

4、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时,我们仿佛认为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时,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长风破浪会有的时候直挂云帆济沧海

新的学年,新的起点,新的复出,新的收获

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说话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重言教重身教严以律己;学知识学品德宽以待人

诚信严谨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再创辉煌

加强素质教育为科技兴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年级十万个为什么手抄报?

《十万个为什么》针对针对现代儿童的特点全新策划制作,内容涵括启蒙教育、百科知识、习惯培养、开拓视野等方面。生动有趣的卡通动画,简浅易懂的语言,人类、宇宙、自然、科学等知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小朋友们。

孩子在看动画中,能学到美术、自然、人文、科学、环境、生活、常识及天文地理等知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引发孩子多问、多提、多思考、多探索、多分析,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激活孩子艺术细胞,提高孩子的想象、创造、思维、逻辑、智力等能力,以此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该部动画系列片具有很丰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由“大眼哥AKIL”和“龅牙仔BOB”这两个很讨小朋友喜爱的卡通形象来做精彩主持,第一部为动物系列,26集,26个动物精彩幽默的小故事,52个奇妙有趣的为什么,让小朋友在看幽默小故事的同时,了解到许不少多奇妙有趣的为什么。

在植物世界的知识里,我们告诉孩子树木为什么会春绿秋黄,花儿为什么会五颜六色,夜来香为什么在夜里开花更香等等植物王国的秘密;

在动物这一辑里,小朋友会了解到小海马为什么是父亲生的并不是母亲生的,什么动物要夏眠,为什么雌黄鳝要变成雄黄蟮等等动物王国的奇妙事件;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部分中,我们会揭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切奥秘,接触孩子心中的更多疑问,让小朋友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制作步骤:

第一,划分版面进行排版,然后将上面说的文字进行筛选放入手抄报,后加上图片和边框进行美化完全就能够了。

严洲臭史矿憋头长曦孄髏醉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手抄报资料?

数学名人: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自己,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不少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时,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经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以前就就已经掌握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概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请看下方具体内容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一开头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多数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唯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正确的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故此,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大多数情况下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目前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部分详细指导,而父亲基本上算是一名「大老粗」,觉得唯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样的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可以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依然不会好,常觉得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很少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觉得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清楚要到哪里找。经过本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后面,Bartels也没啥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没有必要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的时候,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仔细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大多数情况下,故此,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经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不少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各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了解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已经在各位考生沉默之际,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各位考生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一位数学奇才一夜当中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相对的程度上,这个人的过往经历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一般,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非常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经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基本上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时常也就“逼”出来很多伟人。例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启动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孩子,但后存活下来的唯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了解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交流的,非常是孩子。禀赋大多数情况下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让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找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这里说的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按照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要有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大、直接和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当中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碰见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一样、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例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清楚,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可以被1和它们自己整除,而不可以被其他整数整除,这样的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见,唯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不少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导致孩子们非常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可以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基本上是马上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途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针对这个问题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不少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以前赴后继,前赴后继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改变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标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考生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考生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时,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当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能够算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着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更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清楚后来沈元教授还能不能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能超出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年级思考题:

1.一个锅里能同时放2张饼,烙一面要1分钟,目前要烙7张饼,至少需( )分钟.

答案:7乘2=14面 算出烙几面

14/2=7次 除以每一次能烙几张算出烙几次

7*1=7分 烙几次乘以每面所需时间

答:7分

7*1=7分

公式:张数*以烙一面时间 注释:只适用于烙两张饼,其它的用上面的算式

2.黑板上写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张华和李玲两个人轮流划掉任意两个相邻的数,张华划掉后李玲就没有数可以划了,张华有必胜的方式吗?

答案:(1)a²-b²

(2)一个数的平方加上另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

(3)(a+b)*(a-b)故将他展开得

(a+b)*(a-b)=a²-ab+ab-b²=a²-b²

四年级手抄报?

老师要求报纸写什么样的主要内容,假设没有详细的要求可以写一写有关一部分学习方式,读书,还有小幽默之类的一定要有插图,内容没有必要太多,用粗一点的笔,也可按照目前时间,写一写国庆的见闻之类的,小学的东西不是超级难的,不需要搞得太复杂了。

小学三年级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小学三年级考试(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小学三年级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什么是手抄报必须拥有的内容,数学手抄报四年级内容怎么写的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xueli/202307071776975.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三年级手抄报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xiaoxuesannian/shouchaobao/)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什么是手抄报必须拥有的内容,数学手抄报四年级内容怎么写的和三年级手抄报的相关信息。

    三年级手抄报热门资讯

  • 什么是手抄报必须拥有的内容,数学手抄报四年级内容怎么写的

    什么是手抄报一定要拥有的主要内容? 读书手抄报内容: 1、读书故事 2.读书名言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可以停止。-狄德罗 4、凡读无益之书,皆...

    2023-07-07

  •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手抄报的内容能写什么,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手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手抄报的主要内容能写什么? 1.可以写中国在近这些年中出台的一部分相关保护环境的政策,一部分人对生态保zhi护的奉献。 2.一首有关生态的诗,突出只要我们努力保护生态,我们的祖国就可以更美好。...

    2023-07-07

  • 5 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内容,手抄报内容祖国在我心中

    5 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内容? 祖国在我心中 考生们,少年朋友们: 你们好! 我们的祖国地域各位。有巍峨峻拔的高原,还修造了与天空近的铁路,有长年保卫祖国的长城,一起一伏,一直延伸到天边,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它美丽...

    2023-07-07

  • 读书的方法怎么做手抄报,读书方法手抄报简易方法

    读书的方式怎么做手抄报? 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读书的好处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不少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认为有不少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式上用的更好。在写作时...

    2023-07-07

  • 我爱阅读手抄报,写作文前做手抄报的好处是什么

    我爱阅读手抄报? 我爱读书的手抄报的主要内容 一、书,伴我成长,我离不开书,就像鱼儿离不开大海;书伴我成长,我离不开书,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书知识的源泉,我在书中成长。 二、打开我的书柜,琳琅满目标书一定会让你大吃...

    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