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总结图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
必修模块1(不自觉的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4)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5)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磁暴”情况和“极光”情况;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叉替换: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产生极昼情况。(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产生极夜情况。(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个时候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个时候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按照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不自觉的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自不同的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出现,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原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导致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大多数情况下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当中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2)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很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显著。(3)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些太阳辐射不可以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出现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1)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2)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3)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4)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5)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6)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故此,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7)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因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来说,总体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质上大气中常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大)
(2)任何一个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持续性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完全一样),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完全一样)。△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顶级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相关)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非常多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促进污染物的扩散,提高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4)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涵盖不自觉的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不自觉的理要素涵盖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持续性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渐渐演化为目前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出现了深入透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故此,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子:我们国内西北内陆-因为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大多是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样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比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出现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样的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比如:中纬度地区(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产生: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以此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子: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很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比如:我们国内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方便农耕,且促进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比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规避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很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大,作物生长时间延长,产量增多;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致使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多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涵盖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子: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非常大地促进了生产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出现的重要因素及危害。
就给我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就行了!谢谢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总结?
地球内部圈层从内到外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当中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当中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涵盖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涵盖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多数。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故此,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这里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23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出现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三、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
1、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
3、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涵盖人类在内的生命活跃的圈层。
四、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当中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当中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整个地球总共涵盖八个圈层,这当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这里说的的固体地球。针对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数情况下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式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式,比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差不多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这当中生物圈表现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护士资格证考试网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医学教育网卫生职称免费资料下载
-
电子版资料领取
辅导班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护士资格证考试网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总结图片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yiyaokaoshi/202306251680438.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护士资格证证书领取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zhiyehushi/zhengshulingqu/)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总结图片和护士资格证证书领取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