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
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4.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可以截然分开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下列名言正确地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是
A熟知不等于真知
B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C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D没有理性,眼睛是坏的见证人
16.我们看一个名胜古迹,直接感觉起来很一般,但是有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或导游讲解后,会觉得这些地方让人肃然起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
A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C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D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
17.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表明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19 .砒霜,即三氧化二坤,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人们谈到砒霜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毒药,电影、电视剧中也有大量砒霜作为致命毒药使用的场景,然而我国医生发现三氧化二坤可以治疗白血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好。这表明
A.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B.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C.熟知不等于真知,科学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理性认识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20 .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后的)。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华宇课件网中所有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并持续同步更新!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链接失效可以点下面QQ客服咨询相关试看
财经会计系列班次:零基础班,预习班,基础班,强化班,习题班,串讲班,冲刺班及习题模拟试题
建筑工程系列班次:预习班,真题解析班,精讲班,强化班,习题班,冲刺班,押题班及考前押题Word
公务员国/省考班次:技巧班,真题班,专项班,突破班,模块班,培优班,冲刺班,及考前预测试卷
考研类课程班次:导学班,零基础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密训班,电子书,考前模拟试卷
所有考试资料都包含视频+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全方位的针对不同层次备考考生进行学学习强化
需要新考试学习资料请点击:精品资料选择你需要的考试栏目查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