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北极第一个考察站是黄河站。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
黄河站建于 7月28日是我们国内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的新奥尔松,地理坐标为78°55′N,11°56′E是我们国内继南极长城、中山站后面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现在,按照《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中、法、德、意、日、韩等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考站并进行科考活动,但是在北极地区同样不可以拥有领土。黄河站的建成,填补了我们国内北极科考的一大空白,揭开了我们国内基地科考事业的新篇章。
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二层独栋小楼,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北极黄河站和南极中山站基本在同一条地球磁力线上,对空间物理的研究有着特殊意义.黄河站投入运行后,我们国内科学家基本紧跟全球变化及其对我们国内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点与过程等研究领域,开展长时间观测与研究。同时进行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
中国第一个北京考核站是长城站,
“三甲”起源于我们国内早时间是在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举作为例子,分四级:童试涵盖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都可以参与,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员数量各个朝代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以清光绪癸卯科作为例子,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并不是“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相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可以进到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时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高荣誉是在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 )的状元孙伏伽。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 )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总和是状元504人(若涵盖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总和是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实际上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仅仅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获取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实际上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仅仅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3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获取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产生。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启动,进士一定要经过皇帝殿试,还定立进士一甲唯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实际上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仅仅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4科举有分几科,类似目前的文理科,而举是汉朝推荐官员的方法,清朝时代当举人了就是科举的正式第1个步骤。科举的名字肯定是这么来的。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每个省份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一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临近考试前,每名学员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学员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自不同的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可以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一次每个省份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多,贵州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5科举(6 —19 )是一种通过本次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早时间是在6 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 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出现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出现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样的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同样也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隋唐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 )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一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学员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不少,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大多数情况下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大多数情况下试帖经、经义、策论。故此,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需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一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唯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一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与制科的人不仅仅只有白身,也涵盖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参加本次考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以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与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故此,“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盛,唐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武则天主政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覆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没有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也还是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比如:士子在参加本次考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期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不短的一个时期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学员的名声时常是考虑原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能有效的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不要导致了不公平,产生士子与考官当中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百份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不是唐代政府招纳人材的唯一方式,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到了唐代后期,出身寒门由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相互倾轧,史称“牛李党争”。
唐朝的新科进士仅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比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个科目,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可以当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为这个原因,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聘考试。
唐代科举考试的本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这里说的“为国选才”基本上只是一句空话。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 中层的都很少,更不需要说下层了。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后面改成唯有一榜,但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与,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这里说的“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唯有三人是满人,这当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唯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每个省份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一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临近考试前,每名学员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学员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自不同的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可以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一次每个省份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多,贵州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以在第二年三月参与在北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北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也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与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唯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大多数情况下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与的贡士一般都可以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可以重新再来考以求取得更高的名次。可以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仅只有13人可以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唯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唯有商辂一人,清代则有两人。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查(称朝考),成绩很好及年龄较轻者取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出现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都为南方人,导致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后面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考试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相关规定录取进士。后面比例有时会出现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部分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促进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以上就是本文中国第一个北京考察站是,三甲制度是哪三甲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zhiyezige/202305311501006.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司法考试分数线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sifakaoshi/fenshuxian/)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中国第一个北京考察站是,三甲制度是哪三甲和司法考试分数线的相关信息。
中国第一个北京考察站是? 中国在北极第一个考察站是黄河站。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 黄河站建于 7月28日是我们国内第一...
2023-05-31
内走线是什么意思? 是钓线在竿体内部通过的钓竿,故此,也称为内走线钓竿。该钓竿装置有绕线轮,出线后通过轮座前的竿体孔进入空心竿体,从竿尖出线。中通钓竿的优点是:(1) 不装过线导眼,使用中不会出现钓线从整支...
2023-05-31
法考里的学籍考籍指的是什么? 法考的学籍指的是学员学历,其实就是常说的学员具体是什么时候毕业的,拿的毕业证书。而考籍指的是学员在什么地方参与考试的。实际上学籍和考籍意思差不多的。就是在什么地方参与考试毕业...
2023-05-31
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容易考吗? 很难考。 华东师范大学是老牌985,211高校,基本上算是我们国内顶尖的师范类大学,在上海,它的起分线仅仅略低于同济大学后面,他的本科成绩分数线相当高,研究生成绩分数线照样很...
2023-05-30
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参考法规汇编要买吗? 我是认为,你是第二年报可以到书店看看,但是,对答题没什么帮,没有什么必要买,但可以到书店搬个板凳翻翻看,对理解变化考点有很大帮助。☆ 猜测实务收入部分大幅改动,法规也...
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