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读 [zhì]
基本字义
(1) 登高
(2) 晋升,进用
陟罚(提拔与惩罚)
陟黜(进用与贬黜)
陟明(进用贤明)
造句:
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要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要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陟 zhì (四声)登高:陟山。 晋升,进用: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陟罚臧否,不要异同”。 以后你同样完全可以搜索在线字典可以找到读音
预备立宪起止时间:
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每个省份当年内成立咨议局。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立宪的主要内容: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行政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
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持续性;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获取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部分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可以不采用一部分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已经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
中国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用的一系列措置。又称筹备立宪。第二年,五大臣归国,拟出立宪方案。慈禧太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海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每个省份当年内成立咨议局。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
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
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
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晚清
政府之故此,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入透彻的历史。
过程:预备立宪的初步骤是,1905
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
戴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
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
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
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
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察后归国,拟出立
宪方案。载泽并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
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
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
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很欣
赏载泽的意见,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经过
御前会议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预备
仿行宪政”的谕旨。
这道谕旨中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大
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预备实行
时间是“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
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
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
近。”预备内容是“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
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
巡警,使绅民戏悉明国政,以预备立宪基
础。”这些措施实质上还是清末“新政”的内
容。清政府要求天下“臣民”一定要“各明忠
君爱国之义,”“尊崇规则和程序,保持平和以预
储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并强调先
从“厘定官制”入手。
清政府“预备立宪”既同立宪派的立宪
运动密切有关,又包含压抑革命派的用
意。在立宪问题上,立宪派与革命派存在
着尖锐的对立。从1903年起,立宪派就
积极宣传君主立宪,要求快速加以实行;
革命派则坚决反对,并进一步发动反清武
装起义。当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的时候
候,立宪派与革命派马上紧跟“预备立
宪”展开了大论战。立宪派不但盛赞“五大
臣”出洋考察宪政,还把“君主立宪”当成
是救民于大旱之及时雨。革命派则著文立
说揭露“君主立宪”的欺骗性。有的革命党
人如吴越,还身怀炸弹去北京车站谋炸出
洋的五大臣。
设计:“预备立宪”进程的详细设计如
下:第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
筹办谘议局(每个省份督抚办),颁布城镇地
方自治章程,编辑国民必读课本;
第二年(宣统元年),举行咨议局
选举,每个省份全部开办咨议局(每个省份督抚
办),颁布资政院章程,筹备城镇地方自
治,颁布国民必读课本;
第三年,召集资政院议员,举行开远
院还有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
第四年,创设乡镇简易识字学塾;
第五年,推广乡镇简易识字学塾;
第六年,城镇乡地方自治全部成立;
第七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百分之一;
第八年,民众识字义者须到达五十分之一;
第九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颁
布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举行上下议院议
员选举,民众识字者须达到二十分之一。
这一进程设计的核心观念,故此,一定要
有一个开启民智、训练民众参政议政能力
的过程。进程设计当中,“国民必读课
本”是为了启发民众的民主、民权意识;
推广简易识字学塾是为了改变大部分民
众没办法参加民主议政的劣境;“咨议
院,”则是一个供民众练习民主议政的场
所,“即议院之先声。”
发展:“预备立宪”谕旨颁布后,立宪
运动也由宣传推动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
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国内立宪派建立
的有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会长郑孝胥,
副会长张謇、汤寿潜),湖北的宪政筹备
会(会长汤化龙)、湖南的宪政协会(会长谭
延闿)、广东的自治会(会长丘逢甲)等。海
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1907年2月,康
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同年10
月(九月),梁启超与蒋智由等又在东京组
成政闻社,鼓吹“预备立宪”。1908年(光
绪三十四年)以后,在清政府“预备立
宪”的诱动鼓舞下,立宪运动一步一步进入高
潮,立宪派发动了几次召开国会的请愿。
清政府于1908年8月为拉拢立宪派,采用
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
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其
中有关“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
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
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
权等,其实仍同封建专制没啥区
别。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即清德宗
载湉)死去,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
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每个省份当
年内成立咨议局。立宪派在每个省份咨议局中
占据了领导地位。12月,十六省咨议局代
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
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
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
府不可以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成五年,定
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
阁。同时发布命令驱散各地请愿代表。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
构,发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
庆亲王奕团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
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
族八名,这当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
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
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
目标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
民主革命更高涨。
结束: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政
府又发布《宪法重要信条+九条》企图挽
救自己, 但已无效。
新政立宪1901年,预备立宪1908年
答九品中正制对应的级别分别是:一品级别主要为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三省六部行政长官、阁殿大学士等;二品对应的级别有六部左右侍郎、封疆大吏如总督和巡抚,都察院左右副御史等;三品对应的是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理藩院、詹府寺六部长官还有每个省份布政使巡察使等;四品对应的道台;五品对应是知府;六品七品对应的是知县县令;八品对应的县丞;九品对应的是教谕。
九品中正制,也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后来中古时期门阀政治的制度保证。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颍川(今河南许昌)士族的代表人吏部尚书陈群提出。这一制度意在替代汉代施行却早已被历史淘汰的“察举制”,但是在精神上延续了“察举”之义。
九品中正制的等级划分
九品中正制的详细实行,也就是在中央任职的“贤有识见”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中正官。中正大多数情况下由二品现任中央官来担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觉得,大中正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故此,中正官是朝廷中央高级官员的“兼职”。大中正官有权推荐小中正,但无权进行任免。选官过程是由中正官将候选的州郡人士以谱牒家世、德行才干、中正鉴定等标准筛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三等九品。各地大小中正,就其所知,分别品第,并加以评语。给乡品前先列某一层次,即这里说的“辈目”,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襄助大中正(州)核定后,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依据,分别黜陟。两晋时期,篡权夺位的司马氏却标榜以孝治天下,崇尚孝道特别受到重视,因为这个原因当时也时常把有悖孝道和简忽丧纪者作为清议的主要对象。进入南朝以后,清议的范围渐渐扩大了。
六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吏、户、礼、兵、刑、工”,它是隋唐以来中央行政机构中的重要一极,在古代封建社会针对全国行政事务的执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隋唐以前六部的主要沿袭
隋唐开创的三省六部制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但史料对这一记载颇少,当时对应的中央行政机构所管辖的职能远远没有后世开创的六部职能完善。秦朝开创了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朝在继承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完善,这当中六部就是秦汉时期九卿机构的简化,而三省六部制就是东汉以来长时间发展、持续性演进的产物。
东汉时期,尚书台(尚书省)先产生,汉光武帝刘秀第一次设置了三公六曹制,这里面的“六曹”便就是隋唐“六部”的早前身。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登上政治舞台,尚书台权力受到分割和制衡。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经形成且持续性完善。直至隋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确立,但当时的六部之中,户部叫度支、刑部为都官。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才是现目前我们眼中所熟知的六部。
六部的主要职能所在
老话说得好:“吏部贵、户部富、礼部穷、兵部武、刑部严、工部贱”,字数虽少,但却十分精简现意。六部之中,尽管各部职能单位带来一定不一样,但他们的品阶官次都处于同等地位。我们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六部不一样于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虽然我们的六部当中也反映相互牵制的情况,但从根源处上来看,六部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出现制衡作用的,六大部门都是各家管理各家的事务。正因为如此,古代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员独大的情况与此脱离不了关系。
(1)吏部:
六部之中,吏部可当选为六部之首,不论从职能或是品阶来看,吏部的“含金量”都是响当当的第一。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情况主要和古代封建社会“人治”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颇具联系。正是因为注重“人治”,因故吏部的职能所在相较于其他五个部门来看就显得特别突出了。针对吏部的详细职能,史料有载:“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吏部在不一样时期的职能也带来一定不一样,在这里主要反映两个阶段:一为两宋时期、二为明清时期。两宋时期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添置了“二府制”,“重文轻武”和“文官任知州”的政策被宋朝统治者推崇开来,进一步“冗官”情况非常严重,所以这个时期吏部的主要职能便被弱化。明清以来,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丞相制”的废除,六部先是直接归于皇帝,但繁苛的工作量催使了“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产生,因为吏部掌管全国各省市地区全部文职官员的任免等事务(任免、考课、升降、改变、封勋),再加上重文轻武传统治国思想的影响,吏部不仅要高出其他部门一大截,而且,还产生了压制内阁和军机处的情况。
(2)户部:
户部的职能基本上等同于现目前的财政部,因为户部在古代主要掌管国家的一切财政事务,就连皇上办事花钱都要经过户部的手在支取银票。户部的职能主要涵盖:赋税俸禄、田地户籍等财政事务,隋唐、宋元时期有关的户部的体系内容没有多大改变。明清时期,按照国家新的事故的频频产生,明朝于户部之下设十三司;清承明制,清朝买继承保留十三司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江南司。
(3)礼部:
真不清楚礼部为什么可以排到六部之中的第三的位置,假设说六部各有特色,既然如此那,礼部的特色就是“穷”,虽然古代重视礼教传统,但这个工作确实是没有丝毫油水可言,简直就是“清水衙门”。不过即便礼部比较穷,但是,也是一定不可以缺少的。在我看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学派,而儒家针对礼教传统的推崇则是思想核心,因故国家要“教化民众”,礼部肯定不可或缺。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礼部还掌管典礼外交、学校科举(礼部只掌管科举考试,针对人员任命还是吏部的任务)。明清时期,统治者于礼部下设四司。
(4)兵部:
兵部和吏部相对,兵部掌武官,吏部掌文官,但一兵部不可同吏部同日而语;二兵部权限依然不会大。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古代的兵部只是掌握并熟悉着军事行政,即武官任免、军械制造等事宜,有关统兵作战、把控掌握兵权的这一事项,依然不会在兵部的职责范围之内。抛开三省六部制来看,实际上早从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启动以来,当时掌握并熟悉兵权的太尉一职就是个虚职假衔,后世朝代的统治者针对兵权更才是自始至终秉持着“皇帝独大”的思想,兵权是绝对不会动不动交付于政府部门来掌管的。
(5)刑部:
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刑部就是掌管刑罚政令、审查核验罪责和制定法律的部门,但并非全国全部的大小犯罪事宜都需托交刑部审查核验处置。按照历朝历代的地方行政部署来看,大多数情况下都遵守“按省设司”,一部分小的案子交由当地有关处理就可以。这里的刑部是对比某些重要案件(京畿地区待罪或者以上案件)需进行复核审查和后的审查核验、裁判。明清带来一定谓的“三司会审”,“三司”所指即为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明朝设十三司,清朝设十七司(增设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
(6)工部:
古代大多能人巧匠都出自工部,工部的职能主要所系于土木器物、农事水利等建筑制造工程。除开这点有关古代国有制官方企业,在开矿、冶炼这些范围之内的,工部都管辖在内。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工部还同户部共同掌管着印钱机构和金融货币、统一度量衡的部分职务。明清工部之下主要设四司。
明太祖攻取南京后面,立江南行中书省,号令四方。又于江南行中书省内设四部,分理钱谷、礼仪、刑名、打造诸务,基本上等同于后来的户、礼、刑、工而缺吏、兵二曹。用王世贞,说是战事紧迫,“势不遑设”。而其实是明太祖亲自掌握并熟悉官员任免权和军事指挥权。
建元洪武后,国家已成规模,设官也需完备,遂按隋唐宋元以来的旧制,于洪武元年(1368)八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正三品衙门,仍属中书省。各部均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等官。
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在设立通政司以沟通和内外诸司的直接联系后面,命六部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其实已启动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发号施令。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罢丞相,同时升六部为正二品衙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于是,原中书省之政既分于六部,又总于皇帝。
洪武十三年四月,罢御史台及各道按察使;十五年十月,置都察院及十二道监察御史,十七年正月,升都察院为正二品衙门。以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合称“七卿”。加上通政司、大理寺,遂为“九卿”。在废中书省的当天,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这其实就是常说的明太祖所设计的既“分理天下庶务”又“彼此颉颃、不敢相压”的“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虽然说是“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而言之”,但这些衙门当中的地位及事权却仍是畸轻畸重。
六部之中,有高下尊卑之分,吏、户、兵三部或因权重,或因事繁,地位在礼、刑、工三部之上,被称为“上三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所属清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事务较繁的一部分清吏司增设一人);另设首领官司务厅司务(从九品)、照磨所照磨(正八品)及检校(正九品)等。建文时改革官制,六部尚书都是正一品,增设左右侍中各一人,正二品,位在侍郎之上。永乐时恢复旧制。各部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吏部
掌全国官吏的选授、封勋、考课等政令,被默认为“古冢宰之职”,故地位较其他五部为尊。下有文选(始称总部、选部)、验封(始称司封)、稽勋(始称司勋)、考功四清吏司。文选司掌官吏班秩的迁升及改调等事,故事权特重;验封司掌官员及其亲属的封爵、袭荫、褒赠及吏算等事;稽勋司掌官吏的勋级、名籍、丧养等事;考功司掌官吏的考课、黜陟等事是吏部中又一个有实权的部门。
《明史·职官志》说,自中书省废除后,“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可见吏部在当时的崇高地位,在内阁成为国家决策权力机关后面,外廷各衙门唯一能与其抗衡的,也唯有吏部。
户部
掌全国户口、田赋等政令,具有民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两个方面的职能,事权为繁重,其下属机构的设置也与其他各部不一样。
洪武六年充实六部机构时,吏、兵二部之下各设三个属部,礼、刑、工三部之下各设四个属部,唯户部下设一、二、三、四科及总科,五个属部。洪武二十三年,为了适应部务浩繁的实质上情况,与地方十二个布政司相对应,在户部设十二个部,后改十二部为十二清吏司。宣德时定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广西、贵州、云南,共十三个清吏司。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还有各仓场、盐司、钞关等。吏、兵等部每清吏司按例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但户部却较其他五部更多:山西司设郎中四人,陕西、贵州、云南三司各设三人,山东司设二人;云南司设主事九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诸司各设四人,山东、贵州、四川诸司各设三人。
礼部
掌礼仪、祭祀、宴飨、贡举等政令,下设仪制(始称仪部)、祠祭(始称祠部)、主客、精膳(始称膳部)四司。仪制司掌各自不同的礼文及宗封、贡举、学校之事,祠祭司掌各种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主客司掌国内各少数民族及外国朝贡接待给赐之事,精膳司掌宴飨、品料、酒膳之事。
明太祖一再声称以礼治天下,而礼部兼有礼乐教化的职责;世宗崇鬼神、重祭祀,举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音乐、僧道,皆掌于礼部,礼部尚书、侍郎都是撰写青词的高手,每每由此入阁。故礼部虽为清要衙门,反而拜相的台阶,自然令人侧目。
兵部
掌全国军官的选授考察、军队的训练调遣等政令,下设武选(始称总部、司马部)、职方、车驾(始称驾部)、武库(始称库部)四清吏司。武选司掌卫所军官及土官的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凡除授出自中旨即未经兵部而直接由内官宣称出自皇帝简选者,该司得复奏请旨而后行,在四清吏司中地位特重,与吏部文选司相仿;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故该司官员对天下地里的险易远近、边腹疆界的古今变化、各处军队的强弱配备等等为熟悉;车驾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负有巡警、宿卫的职责;武库司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负有后勤供给及兵源输送的职责。
明初由都督府和兵部共掌军政,其后都督府渐成闲曹,兵部权势更重。而太仆寺因掌全国草场和马匹,其事辖于兵部。
刑部
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等政令,为全国高司法行政机关,与户部一样,下设浙江、江西等十三清吏司,既分掌各分省刑名,也带管在北京各衙门事务。因为东厂和锦衣卫参加缉捕,司礼监又主持“廷鞫”,而大理寺专理复核审查,故刑部的事务受到各方面的牵制,但也可看出明朝政府对司法的重视。
工部
掌全国百工打造及山川采捕之政令,下设营缮(始称营部)、虞衡(始称虞部)、都水(始称水部)、屯田四清吏司,及宝源局、抽分局等机构。营缮司主经营兴作之事,故三年一役的轮班工匠、月役一旬的住坐工匠,还有各色工役人员均由其管理,一应工料均由其筹办;虞衡司主山泽采捕及陶冶之事,故山货土产的征税,制陶冶炼的费用,还有山场、园林的收入,均由其负责;都水司主川泽、陂地、桥梁、舟车、织造、券契、量衡之事与此相关的力役和费用由其筹措;屯田司主屯种、抽分、薪炭、夫役、陵墓之事,组织垦殖及工商管理的职能很明显。
六部掌管的工作,大体上已经涵盖了当时国家的基本政务。六部的分工,虽说是仿效《周礼》六卿的制度,但其实是唐宋以来六部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所不一样的是,唐宋还有元代的六部归属尚书省或中书省,而明代废中书省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在名义上是高一级的行政官员,其地位远非前代六部可比。此外六部内的机构设置和分工,也打破了前代各部下辖四司的这里说的“六部二十四司”的传统模式,反映了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进步。
六部制是我们熟悉的古代官制,特别有不少明清电视剧,让我清楚这个是吏部尚书,那个是工部侍郎,那这六部都是管什么的呢?
六部制起源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成为第一个皇帝后面,他要管理整个天下,还要非常多的官员。
启动这些官员是通过察举制,其实就是常说的各郡推选一部分人才,或者由官府去找寻一部分人才进行任用,而到了魏晋时,就使用了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制,主要由士族来担任。
后来到了隋唐,就产生了科举制,分科取士。
三省六部的三省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下有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工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
这三省,一般情况下,门下省负责写诏书的,中书省负责审诏书的,写得不好,可以退回门下省,尚书省,就是负责执行诏书的详细行政部门。
而到了明代时,三省合一,唯有中书省,而朱元璋觉得中书省的丞相管得有点多了,就将这个丞相给废除了,顺便也就没有了中书省,六部就直归皇帝管了。
六部都管些什么呢?
吏部,就管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查。
户部,就负责土地,户口,赋税。
兵部,负责军队的训练,管理,战争,还有有关的军用物资。
礼部,负责科举,外交,祭祀等与礼仪相关的东西。
工部,负责建造与水利工程。
刑部,负责律法。
隋代时期,中央设置了吏、民、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六个部门都隶属于尚书省。到了唐代,因为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把民部改成户部。从此以后,六部制度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基本定型了。
吏部-掌管官吏的考查、升降、任免等。
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掌管典礼、学校、科举等。
兵部-掌管全国的军政。
刑部-掌管刑法、狱讼等。
工部-掌管工程、打造、屯田、水利等。
六个部门中,每个部的首长,都叫尚书,副首长叫侍郎。在六部的下面设置有司,司的首长叫郎中,副首长叫员外郎。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提升效率;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同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机构的运转,集中了皇权。
吏部:是管当官的,基本上等同于目前的中央组织部等。
户部:是管理国家财政的,基本上等同于目前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
兵部:是管理国家军队的,基本上等同于目前的中央军委和国防部等。
礼部:是管理国家外交礼仪的部门,大体上基本上等同于目前的外交部。
刑部:是管理国家司法方面的部门。大体上基本上等同于目前的公安部,高人民检察院,法院等。
工部:是管理国家一部分工业部门的,大体上基本上等同于目前的信息产业部,交通部等
吏部管官的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组织部丶人事部,负责官员的升丶降丶贬、调配丶候补等。
户部管钱、粮、户口的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财政部丶农业部丶税务局。
工部负责管工程丶皇宫、庙宇丶楼台丶陵寝、运河、水利丶造船、造车等。
兵部负责征兵、练兵、带兵及兵器制造丶武器研发丶军队调派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国防部、军委、兵器制造、国防科工委。
礼部负责管理接待外国使臣丶出使外蕃、皇家礼仪、朝堂规矩、皇帝祭天法祖的礼仪、宗教理法规矩、大形活动的程序等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外交部。
刑部负责司法的制定与监督执行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司法部与人大法工委。
六部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于唐代,归属尚书省管理。宋代沿用,元朝时改成中书省管理,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先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归皇帝管理,清朝则基本沿袭明朝的制度。
★户部掌管户口土地、财政收支,其职能基本上等同于现目前的中央财政部门;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考试、接待外客,其职能基本上等同于现目前的外交部门和教育部门;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军事行政、军械制造,其职能基本上等同于现目前的国防部门;
★刑部掌管司法事务,对官员任命有一定权力,其职能基本上等同于现目前的司法部门;
★工部掌管水里农田、交通桥梁,其职能基本上等同于现目前的水利部和交通部门。
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管理的职务:
1、吏部:
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
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3、礼部:
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都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4、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执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查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除开这点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5、刑部:
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查核验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要案件的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详细职掌是﹕审定各自不同的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还有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多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6、工部:
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涵盖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全都综理,并主管一些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又大又美的公园。
公园 gōngyuán
(1) [park]
(2) 古代官家的园林
(任诚王澄)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魏书·景穆十二王·任城王传》
(3) 城市或市镇经管作为风景区,供公众游憩用的一片土地
北海公园
森林公园
引用解释
1.古代官家的园林。《魏书·任城王传》:“﹝ 元澄 ﹞又明黜陟赏罚之法,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
2.供群众游乐、休息还有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公园布局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等。
又大又美的公园 又大又好玩的公园
以上就是本文“陟”是什么字读音,预备立宪哪一年结束的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zhiyezige/202308032022298.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浙江司法考试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sifakaoshi/zhejiang/)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陟”是什么字读音,预备立宪哪一年结束的和浙江司法考试的相关信息。
本文主要针对“陟”是什么字读音,预备立宪哪一年结束的和六等黜陟法几年一考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陟”是什么字读音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
2023-08-03
本文主要针对罗翔介绍,说法律的网红和罗翔考了几次法考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罗翔介绍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
2023-08-02
本文主要针对注会和司法考试哪个更加难考,一建和司法考试哪个难?和注册会计师与法考哪个难度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注会和司法考试哪个更加难考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
2023-08-02
本文主要针对初级经济法大题都有哪些,初会经济法后三道大题考什么?和经济法考哪些大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初级经济法大题都有哪些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
2023-08-02
本文主要针对2023法考主观题难不难,法考主观题考试机考技巧和方法有哪些和法考怎样考主观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2023法考主观题难不难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