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情况和自然风光,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相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还有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非常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详细,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透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可以让现代人清楚当时宋朝时候人民是咋样生活的,也可清楚当是画师的水平有多么高超。
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实质上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还有汴河两岸的繁华情况和自然风光。
整卷高29.7cm,长687cm,画中人物1700余人,衣着不一样,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自不同的活动,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详细认真阅读《清明上河图》,笔墨章法用的都很巧妙 ,尤其是工笔重彩的渲染着色是一幅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
一、《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及皇宫金明池情况。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很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持续性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情况。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700余人还有各自不同的牲畜,木船,房屋楼阁。如此丰富多彩的主要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自不同的活动,不惟衣着不一样,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具体安排着各自不同的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主要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情况、细节,都具体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透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精细的手笔配以矿物颜料的渲染,让整幅作品美伦美焕,既丰富了具有形象又富于诗情画意。 《清明上河图》十分详细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例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法,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
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繁荣情况,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它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平日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流传历史
1101年,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
1127 年,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
1186 年,(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jiàn )、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1351年,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第二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1365年, (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
1461年前后, (明)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1451 年,(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全部。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在这里这个时间段,社会上流传不少有关严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忬(yu)的传闻,并被时人收入笔记著作中。严嵩败,家产被籍没,图入宫廷。
1578年, (明)司礼监冯保跋。图由内府转入冯保之手。
1644年, 入清以后,图先后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
1799年, 毕沅死后第四年,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宝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
1921年,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偷运出宫,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
1932年,溥仪在日自己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差不多也快要结束,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很多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宝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这当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在通化被截获。将图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宝贵字画十余卷,这当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按照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将在故宫的武英殿展出,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卷铺开陈列。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这幅作品曾经展出过。后面这10年,这幅图只在香港和日本展出过,但都未曾全展开。
版本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喜爱,仿摹者很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不少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这当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省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只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宋本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故此,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开封市中心街景)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紧跟着它还流传下来不少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不少,但真本毕竟唯有一幅。经过很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各位考生意见基本上都差不多,都觉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都是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其艺术魅力与文化涵义,举世闻名,无愧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国宝的说法。
一、价值:
1、作者以长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还有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非常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详细,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透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清明上河图》不只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12]
3、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自不同的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很多,道具很多,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详细,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二、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国内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情况和自然风光,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相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基本上历代都拥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一样。据统计,现在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余件。其真迹反而颠沛流离,久经周折,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真迹为绢本,设色长卷,高25.5厘米,长528.7厘米。全图共绘人物580余人,生畜200余头,树木170多棵,舟船30余只,车辆16辆,轿子7顶,沿街书场摊贩40多个,房舍建筑130余座,这当中饭店商铺近50处,还有厢军巡捕、寺院、粮库、城门楼、河亭、拱桥、平桥等,不计其数,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从不一样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别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
第一,该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我们从画面上描绘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情况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诚然,北宋的统一,打破了五代时各地割据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奴隶主政权(辽)和以后的金还有出现两者当中的西夏政权的对立局势。北宋立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上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提高,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因为宋室内相对安定,他又耽恋绘事,少问朝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这样的情况虽后患无穷,而在当世却有一定好处,这使经济、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作品中虽规避了汴梁城内当时繁华的金明池以内地段,然而,窥一斑而见全貌,从其截取的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的繁荣情况,就已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大多数情况下状况。
其次,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大多数情况下来说,一个时代,政治稳定了,经济发展就已经有一定的保证。《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质上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按习俗,清明节全面放假,大家除了上坟外,还四处游玩、逛街、购物、串门、聊天、结集,或三五成群,或一家大小欢乐喜庆,到处人山人海,莺歌燕舞,一派生机。从其建筑规模看,当时汴河沿岸产生的人物肯定比画中描绘的要多得多。因为画面繁简、疏密的要求,画家有意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处理。不过,繁忙的汴河、繁华的街市、熙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马、鳞次栉比的楼房瓦舍、宽阔的大街、弯曲的小巷、气派的饭店、高耸的城楼、炊烟缭绕的小船人家、滔滔不绝的郎中、声情并茂的艺人、讨价还价的买卖者、远道而来的驼队……已足够让人感觉到汴京城内外升平的情况。同时,对后人历史性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又如:对建筑、船只、工具、服饰、商品等的精微描绘,对我们今天技术性地了解和借鉴都拥有着重要的价值。
再次,《清明上河图》不管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主要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特别是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在宋代,而这三大发明的创造者就是新兴的城市市民。这个时期,不仅诞生了《木经》、《打造法式》、《农书》、《蚕书》、《水利图经》、《新仪象法要》、《数学九章》等著名的科技著作,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的繁荣。在文学领域,与文人士大夫之词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非常多反映市民生活,本、南戏、曲子词、诸工调等生动活泼的新文艺形式。在绘画领域,则与宫廷画、文人画同时形成了描摹世情的民间风俗画,而这当中除传统的田园风俗画外,尤具创造性的是专画城市生活的市肆风俗画。
的确,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进步,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于是,一支以善画市井居民平日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鸟、界画于一体的市肆风俗画队伍应孕而生,在这支创作队伍中,有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叶仁和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朱锐等,还有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工。当然这当中有影响力、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市肆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一步一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和赏识。
我们国内绘画艺术到了唐代,不管人物、山水、花鸟,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表现人物画的题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贵族、士大夫、仕女为主,很少反映劳苦大众和社会活动场面。到了宋代,绘画渐渐面向社会,走向生活。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时候期的市肆风俗画及其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出现具有其历史的肯定性。
《清明上河图》从构思、创作到成品,倾注了作者张择端的非常大心血。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将现实主义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采取长卷式构图,运用散点透视方式,除了使画面容量大,方便刻画复杂的事物,还使画面容于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中如阅千里江山,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就内容来说,全画可分为三段:前段描写近郊的春光,中段描绘虹桥上下的险情,末段表现城内的繁华。整幅作品仿佛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几经起伏跌岩,层层展开,推向高潮,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北宋都城繁荣发达的主题得以充分反映。
徐徐展开画卷,优美柔和的序曲奏响,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三五农家,一片柳林已吐出新绿,告诉大家春回大地的消息,小桥、流水、扁舟、老树,耕农、驮队、挑夫、骄马,透出一派生机。马上,进入精彩的部分,汴河两岸,楼舍林立,商业发达;汴河上,来往船只,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慌张卸货。河面上,拉纤的、摇橹的、卸货的、搬运的,一派忙碌情况。尤其是横跨汴河的虹桥上下,更是热闹很。桥上,行人如潮;桥下,舟楫相争。桥上,因一惊马导致的毛驴惊跳、行人围观、摊主慌张、路人惊慌的场面;桥下,因一巨船过桥时产生的险情,使全部的人都高度慌张:顶桥顶的、放桅杆的、拉绳索的、指挥的、惊叫的、帮忙的、看热闹的,桥上桥下、船上船下,都不自觉地卷入了一场激烈的搏斗中。这段扣人心弦的描绘,将作品的情节推向高潮,充分显示了画家的造险能力和统揽全局的高超技艺。后对汴京街市的描写,更显得从容、自然。高大的城楼、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楼酒肆,参差错落;街市上车水马龙,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显示出百业兴旺、热闹非凡的情况。整幅作品气势恢弘,构图严整,笔法细腻。不管是环境的描写、人物动作及心理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具体安排,都显示出画家张择端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难怪宋微宗赵佶将自己作针对这个问题画的第一收藏人,并认仔细真地用瘦金体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幼时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宣和年间为宫廷翰林待诏。他工界画,尤擅舟车、市肆、桥梁、城廓牛马、人物等。据载,他的传世作品有《烟雨风雪图》、《清明易简图》、《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等,《清明上河图》是其唯一的具代表性的传世真迹。张择端虽为宣和画院待诏,但因其入院较晚,当时的史籍对他没有记载。张择端虽入画院较晚,但他毕竟是微宗亲自请进的画家,在创作上给予了他更多的自由和宽松的条件。古人传说,宗微宗当初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自称能把首都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的年轻画师,就亲自到相国寺降香,同时命宰相蔡京故将他召进翰林图画院,并亲自出题让其描绘京城的繁华盛景。张择端欣然受命,但他提出不可以关在皇宫里,要求在安静的农舍里作画。微宗应允,命蔡京在郊外为其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终于创作出一幅经典画卷。按说,张择端在宫延内创作这幅画是有很好条件的,他却选择了郊外农舍,这一个方面说明了他作为一个市肆风俗画画家,应更多地走向生活、接触平民;另外一个方面因为他自己“工其界画”,徽宗又十分重视写生,固然理解他的意思,于是给予了全力支持。徽宗画“作物入微,以精工逼真称”,在其影响下,当时画院的画家,特别是花鸟画家,多崇尚细腻、生动的画风。作为画院一员的张择端,虽专攻界画,也一定会受到徽宗艺术主张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中,表现人物之众、建筑物之多、场面之大,在中国绘画史上算得上空前绝后。正如元人李梦阳所描述的:“右《清明上河图》……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还有城市。……水则淡然而,平,渊则而深,迤然而,长引,突然而,湍激。……屋宇则官府之衙,市尘之居,村野之庄,……这里说的人物者,其多至不可胜数。……非早作夜思,日累威积,不可以到,其亦可谓难矣。……”的确,张择端在创作这幅长卷时搜尽奇峰;汴河沿岸的奇花异木、楼宇屋舍、街衢庭院、商铺酒肆、牛驴车辆、大船小舟、四季景致、百态人物、日用物品、旗幡招牌、衣着打扮,等等,他必竭尽写生之能事,方有画卷中的详细入微,栩栩如生。
在一个没有照相机、录像机的时候代里,当汴京成为今天的梦幻时,张择端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画家用自己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她的风姿,再现了历史,使800余年后的今天,大家在欣赏这幅巨作时,尚能领略那昔日的辉煌,追思那美丽动人的情况!
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我认为这幅画的大历史价值是作者描绘出来的当时的市态民生,当时的社会状态,这都是其他名画所不可以比拟的,这幅画涵盖三百六十行,为我们后世研究宋朝的历史提供很大的便利。作者深厚的画工,也是后世研究宋朝画法的。
《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都城真实的市井百态,繁华富足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民俗风情画。
因为历史价值,记录了北宋时的繁荣昌盛,记录了不少的生动形象的人物。给我们后人带来的是不少的留念。这个东西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传承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长河,文化渊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的代表作。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都为我们国内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早的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
《清明上河图》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从画面上看,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情况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
史书记载,北宋立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上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提高,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
政治上的稳定,促进了当时经济的迅速发达与市场繁荣,艺术创作上的宽松。《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质上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基本与历史文字记载相吻合,这是超级难得的重要的历史文物真迹。用绘画来记载历史的绘画艺术作品,特别是以界画艺术来描绘盛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唯一的一幅。
在艺术上,《清明上河图》创造性地把专画城市生活的风俗画,用界画艺术表现了出来,进一步完善了历史艺术门类发展的界画艺术,这是对绘画艺术的一大历史奉献!
综合上面所说得出所述,《清明上河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很少见的与文字记载历史相完全一样的界画绘画艺术资料。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为后人历史性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对建筑、船只、工具、服饰、商品等的精微描绘,对我们今天技术性地了解和借鉴都拥有着重要的价值;反映了北宋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画中从不一样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别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促进后世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以上就是本文《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清明上河图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zhiyezige/202308142065755.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社会工作者考试题库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shehuigongzuozhe/kaoshitiku/)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清明上河图和社会工作者考试题库的相关信息。
本文主要针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清明上河图和7年级历史下册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
2023-08-14
本文主要针对已经大四了我是师范生毕业后也想当老师可是,2023南京中考数学难吗知乎和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已经大四了我是师范生毕业后也想当老师可是有一个初...
2023-08-14
本文主要针对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朗读,八上英语北师大版单词录音和初三上册英语课本单词朗读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朗读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
2023-08-14
本文主要针对氧合指数计算例子,安全氧气浓度多少合适和下列哪种方法的吸入氧浓度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氧合指数计算例子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
2023-08-14
本文主要针对中考英语改卷评分要求,中考阅卷每人阅多少题和英语初三阅卷标准时间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中考英语改卷评分要求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