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当前位置: > 医药 > 中医执业医师 > 题库练习 >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精华考点【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

时间:2021-03-06来源:华宇网校作者:题库练习 中医执业医师课程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成功之后,复习备考就要马上准备起来了。内生“五邪”的相关的知识一直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考点,华宇医药职称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整理相关考点如下:

一、内生“五邪”的概念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区别:内生“五邪”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二、风气内动

即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一种以动摇、眩晕、抽搐、震颤为临床特征的各种病理状态。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以下四类:

1.热极生风(实)——高热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

2.肝阳化风(虚)——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

3.阴虚风动(虚)——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虚)——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三、寒从中生

1.定义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内寒形成多见于心脾肾阳气虚衰。

3.临床表现主要因阳虚阴盛所致的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血脉收缩、血流减慢的“收引”症状,面色苍白,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迟弱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临床特点:冷、白、静、稀、润。

四、湿浊内生

1.定义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但脾主运化有赖肾阳的温煦气化,故肾阳虚亦易导致湿浊内生。

3.临床表现

主要有湿邪重浊黏滞,阻遏气机的症状,如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见胸闷咳嗽;湿阻中焦,见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见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犯肌肤,则发为水肿。

五、津伤化燥

1.定义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久病耗伤阴津,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实热伤津及湿邪化燥等。

3.临床表现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症,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皲裂、鼻干目涩、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在肺则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干少津;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六、火热内生

(1)实火①阳气过盛化火的“壮火”,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②外感六淫病邪,郁而从阳化火;③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邪郁化火;④以及因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化火等。临床多表现为壮热、烦渴、尿赤、便结、舌苔黄、脉数有力等。

(2)虚火阴气亏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而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一般说来,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此外,气虚无力推动机体的精血津液的代谢,可致代谢迟缓或郁滞而虚火内生。

临床特点:热、赤、动、稠、燥。

医药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医药卫生职称免费资料下载

    注册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名师培训辅导教学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华宇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