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的学习如何入门,文史怎么学

文史的学习如何入门?
文史既有文学又有历史,古人以史为书,中国人更是历代要写历史,故此,学文史可以先从读史书启动。
先启动读可以读《史记》,史记的文字基本是白话文不难理解,可以先读,假设认为读史记都拥有点难,可以先对照着《辞海》或者《说文解字》先了解熟悉一部分古代经常会用到字词的含义。
史记读的差很少,这时你可能古文基础好些了,这时你可以读《左传》,《国语》,《战国策》了,你读完春秋战国的史书,你又可能有兴趣读诸子百家了,《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淮南子》,基本上诸子百家的书是我们文学史中的一大人流高度聚集。读诸子百家时《论语》肯定避不开了,既然如此那,你可以顺便看下孔子编的六经了(涵盖诗经,尚书,礼记2种版本,易经,春秋),孔子的儒家思想经过不少人的发展,成为后代读书人的代名词了,既然如此那,儒家的四书五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史记记录到汉代,既然如此那,继续往下读,这时资治通鉴完全就能够拿来读了,有部分重复的时候代,我认为为了节约时间,你可以先跳过,从汉武帝启动往下看到宋代。在看史记和资治通鉴时间你会看到有一部分很有才华人的传记,贾谊,司马相如,屈原啊等等,这时你又可以看下他们各自不同的的文章,《楚辞》,《汉赋》,这里推荐一本梁朝的《文选》里面的不少文章都涵盖了。
资治通鉴假设看完了,又可以看《二十四史》了,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有部分朝代有两部例如有新唐史,旧唐史,因为作者不一样,详略程度也不一样,本篇文章推荐的全部书好以中华书局出版社为好,各自不同的注释比较权威。
看二十四史的同时可以针对历史提到的名人看他的作品,看到唐朝你可以看下全唐诗,看到宋朝可以看下全宋词,词这块还可以看下人间词话这本书。假设你还想写诗填词,既然如此那,你又需看一部分格律方面的书了。当然唐宋当中还有不少优秀的散文,你可以读下唐宋八各位考生文集,假设你时间有多可以看下每个人的文集。这里比较推荐苏轼全集和柳宗元的文集。
就是元曲了,相信各位考生还算熟悉,把各个有名的元曲家的作品拿出来读读,元曲里的文字比上面的不少就轻松多了,类似看小说,还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各自不同的悲喜剧拿来对比下,这样杜对比读,你就更感兴趣了。
马上就是明清小说了,四大名著是避不开的,先着红楼梦,更是成为了一种研究社会风气,有部分学者针对就研究一本红楼梦呢。三国演义可以和三国志对照看,也是能体会出演义与真实历史当中的差别。西游记我们都清楚情节看得马上快要,里面的写景是一绝,但是,也是很麻烦的,非常多的写景。水浒传带了点流氓性质,假设你看其他说,让你自己一身正气了,你看到水浒传会认为个个主人公都是坏蛋,有没有可能看下去看自己的选择了。
明清小说还有不少其他优秀的例如三言二拍之类的,有这个时间当小说看是可以的。晚清时候,可以看下曾国藩文集。
来到近现代,既然如此那,各种白话文诗集就避不开了,还有鲁迅文集,各大现代名家的散文例如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郭沫若之类的,当然民国时期各各位考生假设胡适,钱穆啊之类的文章各位考生也好好看下。
当代的莫言,余秋雨,王蒙等文章可以好好看下。
假设你自己还想写文章,既然如此那,也可看看文心雕龙之类的文学辅导书。还可以通篇回顾上面的各种书,既然如此那,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假设读到哪篇感兴趣,再回过去找具体的书。还有李敖主编的一套国学精要,共三十卷,挑选了中国古代两百多本经典书的精华,假设看到感兴趣可以找全本看,这套书近入手,自己备好好看。
推荐的书太多了,就不一一上图片了。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没办法入门。
从事文史方面的研究,则第一需针对古代文献具有对应了解。因为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可以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量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这里说的古代文史,涵盖历史、文学、哲学等不少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像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一样,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家现在都知道,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式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因为“史料是不一样的,有来源的不一样,有先后的不一样,有价值的不一样,有一切花样的不一样”,故此这里说的整理史料的方式(其实其实就是常说的历史学的研究方式),“第一是比较不一样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一样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一样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样的主张,目前有部分人可能依然不会赞同。但是不管各位考生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必须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基础;假设缺少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
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详细归纳列举了“比较不一样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没有任何办法去避免地要碰见的基本问题,而为了哪怕是大多数情况下地切入这些问题,就一定要第一了解有什么有关史料,还有这些史料的特点。-这里说的“史料学”,就是研究和处理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说口头上,似乎各位考生都可以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质上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可以够很好地反映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基本的主要内容,可是目前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有关的课程,大多数情况下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样的情况,实际上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少考点归纳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常常出差来京,学校也附带给我采购书籍的任务。可惜我一点目录学知识也没有,仅仅会买一部分一看书名就知其内容的书。经过比目前研究生多若干倍时间,完全出于偶然,看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中国丛书综录》、北京、北大、上海、江苏国学(今南京)图书馆等书目,才稍稍懂得点按目寻书的知识。
为了在书店能随时决断应购何书,就一定要熟记书名并知有几种版本及版本优劣等等”(此信公开刊载于《藏书家》第4辑)。北京大学历史系尚且如此,其他学校自然可想而知。几年前,有一位行将退休的老教授,也是毕业于著名学府且供职于著名的学术机构,曾私下向我咨询,谓听说有一部给古代传世文献做提要说明的书,假设书店有,让我顺便帮买一本。-这位老教授想问的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证明类似情况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周清澍先生说,目前的研究生,上学时就可以具备有关版本目录基础,那可能是因为他在经历了长时间暗中摸索后面,深知这些学问是入门的必备知识,于是开宗明义,就把它传授给了自己的研究生。假设是这样,只可以说他自己的学生有幸,却依然不会能说明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状况。以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现在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史料学素养,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整体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不然我们就不会常常看到有一部分硕士、博士乃至教授、博导,在使用《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十国春秋》、《续资治通鉴》、《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直至当今生人编纂的《清史编年》、《清通鉴》这样一部分根本没有史料价值的著述,来作为研究的依据了。
需要在学习阶段打好史料学基础,需有适合的入门书籍。过去,有部分人是依赖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是,它针对目前的初学者来说,明显过于繁难,而且,没办法利用它来了解乾隆年间以后的非常多重要典籍,故此,依然不会适用。清末张之洞撰著的《书目答问》是针对为详细指导初学而开列的基本书目,选书虽大体精当,但只列书名,没有作者和内容的讲解,同样不要于目前的学生用于初学。
民国以来,出版过一部分这方面的入门书籍,但是,时常都是只侧重某一个方面,如朱师辙《清代艺文略》,仅成经部,且只叙述清代经学书籍(针对了解清代经学著述,这是一部很好的导读书,遗憾的是流传甚为稀少,目前连针对做清代经学研究的人都很少清楚);吕思勉《经子解题》,仅叙述上古经书和诸子书;柴德赓著《史籍举要》,王树民著《史部要籍解题》,谢国桢著《史料学概论》,陈高华等著《中国古代史料学》,黄永年著《唐史史料学》等,都只是从狭义的历史学研究的视角选择典籍,进行讲解,现在还没有见到质量非常高的全面讲解古代史料文献的目录书籍(朱自清《经典常谈》见识通达且写作上的文章造诣流畅,便初学,遗憾的是当时是为中学生撰写,开列书籍太少,不敷学者入门之用)。近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基本上算是应该从和满足了学术界长时间以来的迫切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