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ib课程指的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取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少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反映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还有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开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扩展资料: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持续性提升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各种渠道取得信息,持续性提升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持续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开展中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持续性革新的机制。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不需要考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质上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根据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开展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核心目标是处理好人民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详细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逐步递次推动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反映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循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一步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还有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式;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概括地说,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
“IB课程”指的是什么?
IB 课程全称是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 课程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自成体系,广泛吸收了当代不少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优点,涵盖了其主要的核心内容。我们一般所说的 IB,主要指 IB 高中文凭课程(IBDP),针对 16-19 岁的高中生,学制为两年。除开这点IBO文凭组织设置的还有小学阶段的 IBPYP( Primary Years Programme)和中学阶段的 IBMYP(Middle Years Programme)。小学课程具体安排标准?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涵盖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2节) 语文【涵盖作文】(8节) 数学(4节) 科学(2节)体育(3节)艺术【涵盖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