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含义是什么,课程教学是指哪些方面

课程的含义是什么?
课程的含义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详细指导下各自不同的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这样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了。
随着有关学科的发展和对课程实质的深入研究,课程的内涵已出现了深入透彻的变化。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主要内容,即显性课程,也涵盖那些并不是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出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不仅涵盖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都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涵盖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自不同的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自不同的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涵盖对学科学教育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具体安排。至此概括地说:课程就是指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具体安排的总和,它涵盖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课程教学是指?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具体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法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很多方面开展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达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涵盖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性质有什么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根据课程的组织方法,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一样,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按照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照课程计划对课程开展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在教育史上,超过百分之80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可能考简答,以前考过必修课的定义和特点)
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
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
它时常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
它一般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
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大的特点。
2.活动课程(杜威)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经验的形式达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2)强调学生在实质上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质上操作。
(3)经验课程是以各自不同的活动为组织方法。
(4)经验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仅只有教师还有学生。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利弊)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的有点是比较明显的,促进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缺点也不可小看,分科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同时导致学习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分为四种:
一是有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找寻两个或多个学科当中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可以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物理与数学有关)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针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科学与社会属于这样的)
四是核心课程,这样的课程是紧跟一部分重要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能反映国家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地方课程能兼顾到不一样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多样性,校本课程能满足不一样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次新课程改革,课程管理开发权限进一步下放,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三级课程管理方法,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照教学任务分类:
1.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反映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我们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2.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自不同的不一样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是一种反映不一样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制要求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2个部分组成
拓展性课程
活动类科目:
科技类:航模、车模、船模。
艺术类:舞蹈、器乐、摄影、绘画。
体育健身类:球类、棋类、游泳。
学科类应用:生活中的数学、课本剧表演。
专题教育类科目:
消防安全教育、环境与卫生教育、法制教育。
3.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这种类型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取得结论的过程和方式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全体学生限制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
思考:基础,拓展,研究课程与必修,选修的关系。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照课程计划对课程开展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这里说的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一定要学习的课程。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基础教育中,1-6年级和7-9年级的选修课程集中在学校念书本课程。
10-12年级启动试行学分制度。
(六)按照课程存在形式(呈现方法)
1.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法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法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一、按照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按各自不同的不一样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为了让用范围广泛的课程类型。
(2)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课程的实质?
针对课程的阐释,比较经典的是课程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课程评价。这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架构,但也还是未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实质。有人把课程解释为“应该教什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有人把课程解释为“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侧重于程序性知识。这些也还是没有阐明课程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程的实质需回到课程出现的因素和存在的意义中去寻找。课程之故此,出现和存在,从深层次来说是在回应社会的发展需和人的内在发展需求。因为这个原因,课程的实质需回到“人是什么样成长的”这一方面来深入探讨。
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重点是动力,即潜意识里持续性推动一个人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样的动力是“成就感”:在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当一个人经历了认识和了解冲突的痛苦与黑暗,终于战胜困难完成使命时,就取得了一种超强的成就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成就感观点相似的论述-尊严和自我达到。但凡是尊严和自我达到的需求得到达到,生命就可以迸发出很难置信的力量。
课程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是在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去“担负使命—经历黑暗—战胜困难—取得成就—赢得自信与尊严”,然后多次螺旋式循环。课程设计与开展所特别要注意关注的,肯定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肯定是如何让生命大可能的丰富与卓越,而那些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文化知识-都是作为生命成长的必要道路而存在的。
广义上看,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出现积极影响的各自不同的原因的总和;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原因还有学生取得的教育性经验。
“课程”一词在我们国内始见于唐宋这个时间段。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一般说的课程的意思差距非常的大。
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多方面来源的客观情况,作为一种学校借以达到其目标、完成其任务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材质的内涵是指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取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可迁移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课程从性质来说是一种静态的客体,而不是变动的活动;是一种预设的、有意的具体安排,而不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更不是学习者主观自我意识或见解、观念;从其内容的外延来说,它是一种系统的知识、经验,而不是一种目标体系。
课程需要是静态与变动的统一体,它不仅是一种计划,同时也是计划开展的过程;课程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预设的方向、框架在课程的展开和开展的途中得以丰富和完成,课程在师生的互动中后生成,这当中有一个体(师与生)对计划的主观的理解成份在内,因为这个原因针对每一个人来说,课程都是独特的;课程内容的形成和丰富是在预设目标详细指导下,对系统的知识、经验进行选择、组织的结果,同时也涵盖了对个体的经验、地方性知识紧跟预设目标进行系统加工而形成的主要内容。
因为这个原因,课程的实质,我的理解是:课程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取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可迁移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及其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和展开的整个过程。学校借以达到其目标、完成其任务的主要手段、媒介和过程。它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是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