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考点,想必各位药学职称考生都比较关注,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华宇考试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代谢产物在体内迅速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并由此发生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分类:
少尿型ARF:伴有少尿(成人每日尿量<400ml)或无尿(成人每日尿量<100ml)
非少尿型ARF:尿量并不减少,但肾脏排泄功能障碍
1.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和分类
分类 | 定义 | 病因 |
肾前性ARF | 指肾脏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所致的急性肾衰竭 | 各种休克早期 |
肾性ARF |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病变而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 常见于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肾毒物及体液因素异常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
肾后性ARF | 指下尿路急性梗阻所致的肾衰竭 | 见于泌尿道结石、盆腔肿瘤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 |
2.发病机制
ARF的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是肾小球滤过率(GFR)的降低。
(1)肾小球因素:
1)肾缺血:主要是由于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肾血管内凝血引起。
2)各种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膜受累,滤过面积减少,也可导致GFR降低。
(2)肾小管因素:
1)肾小管阻塞:临床上可见于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2)原尿回(返)漏:原尿经受损的肾小管管壁处返漏入间质,可直接造成尿量减少,还可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使囊内压升高,GFR减少,出现少尿。
3.急性肾衰竭的发病过程和功能代谢变化
(1)少尿期
尿变化 | ①少尿或无尿;②低比重尿;③尿钠高;④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
水中毒 | 水、钠潴留、低钠血症、细胞内外液增多 |
高钾血症(致死原因) | 尿钾排出减少、细胞内钾外释 |
代谢性酸中度 | 肾排酸功能下降、固定酸产生增多 |
氮质血症 | 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 |
(2)多尿期
尿量可达3000ml/d或更多
多尿的机制:
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渐恢复正常;
②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不成熟;
③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内管型被冲走,阻塞解除;
④渗透性利尿。
(3)恢复期
尿量开始减少并渐恢复正常,血中非蛋白氮含量下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得到纠正。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医药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医药卫生职称免费资料下载
注册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名师培训辅导教学课程
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