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当前位置: > 公考 > 事业单位考试 > 历年真题 >

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文言文出现特殊句式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3-08-25 12:42来源:华宇考试网收集整理作者:历年真题
资料下载
本文主要针对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文言文出现特殊句式的原因是什么和高考特殊句式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个参考了解,希望本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委命下吏特殊句式

委命下吏特殊句式?

这是一个省略句,“委命”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句子的意思是:把性命交付给(秦国的)下等官吏。

参见西汉贾谊的《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文言文产生特殊句式的原因?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主语和谓语当中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是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为这个原因,在大部分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样的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需要“也”,即“……者……”式。这样的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当中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需要“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需要“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样的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当中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需要,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要能在主谓语当中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有,但产生较晚还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假设需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讲解出来,可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样的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可以引出。假设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样的句式的“为”和“见”不一样:“见”是助词,不可以带宾语,故此,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出现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还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的时候,可以不产生,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样的被动句中没有产生任何被动词,可以按照上文和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情况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样的情况更突出,而且,有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不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重要因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大多数情况下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不是省略了成分,要按照上文和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按照详细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部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很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很很小一部分的情况。特别是并列的句子,假设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完全就能够省略。有的时候,省略的谓语需按照上文和下文补出,才可以影响不了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按照上文和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种类型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大多数情况下不可以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时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果是因为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经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经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此外介词“自”也可以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的时候,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大多数情况下放在主语后面。但是有的时候,为了强调谓语,也可把它放到主语以前,这个问题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样的谓语前置的句式,一般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一般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总体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这里说的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样的句子叫否定句。假设它的宾语是代词,大多数情况下放在动词谓语以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以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以前。如: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2)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样的情况古汉语中依然不会多见。如: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2)句读之不了解,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3)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时常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样的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时常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大多数情况下放在介词后面,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大多数情况下放在介词前。如:

(1)王问:“何以知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样的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1)余是以记之。

(2)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大多数情况下要放在中心词前,这样的语序古今完全一样。在文言文中,除了这样的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面,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样的格式中的“者”,基本上等同于结构助词“的”。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2)计未定,求人能够让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当中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当中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当中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类型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时,就把它作了状语,因为这个原因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的时候,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样的情况在文言文中依然不会多见。如:

(1)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这当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整理?

古代汉语有五种特殊句式分别是:宾语前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主谓倒装句式、省略句式,被动句等。这当中最常见的有省略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和宾语前置句式。

翻译文言文时要第一区分句式特点然后才可以准确的翻译以此才可以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英语特殊疑问句的八种句型习题或套卷?

八种句型例句请看下方具体内容:what's your name? where do you live? when wii you come back?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which one do you like? how much is it? why are you late? who is your wife?

《劝学》的特殊句式,分别是什么?

判断句

1、虽然也有槁暴,不复挺者。

译文:就算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可以再能再挺直。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译文: 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省略句

1、輮以为轮。

译文: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

2、骐骥一跃,不可以十步。

译文:骏马一跨跃,也不够十步远。

3、蟹六跪而二螯。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倒装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需要寒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扩展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式,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还有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全面而深入透彻地论说了相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主要内容,第四段讲学习需要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有什么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比如:

环滁皆山也。

被动句式,比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省略句式,比如:

沛公军霸上。

定语后置句式,比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状语后置句式,比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宾语前置句式,比如:

晋何厌之有?

忌不自信。

君何以知燕王?

唯余马首是瞻。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句式。比如:

渺渺兮予怀。

甚矣汝之不惠!

事业单位考试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事业单位考试考试(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文言文出现特殊句式的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gongwuyuan/202308252113704.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历年真题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sydw/lnzt/)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文言文出现特殊句式的原因是什么和历年真题的相关信息。

    历年真题热门资讯

  • 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文言文出现特殊句式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主要针对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文言文出现特殊句式的原因是什么和高考特殊句式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委命下吏特殊句式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

    2023-08-25

  • 老干部局是什么单位,福清龙华职业学校有什么专业

    本文主要针对老干部局是什么单位,福清龙华职业学校有什么专业和福清事业单位考试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老干部局是什么单位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

    2023-08-25

  • 常熟最大人才市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待遇如何啊

    本文主要针对常熟最大人才市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待遇如何啊和常熟事业单位招聘2017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常熟最大人才市场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

    2023-08-25

  • 巴中恩阳事业单位报名人数,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住建局人防办

    本文主要针对巴中恩阳事业单位报名人数,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住建局人防办电话和恩阳事业单位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巴中恩阳事业单位报名人数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

    2023-08-25

  • 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运城盐湖的历史文化

    本文主要针对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运城盐湖的历史文化和运城历史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

    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