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度和波长的公式,光谱吸收公式是什么

吸光度和波长的公式?
吸光度和波长的公式:A=-lgT;(T为透光率)。
吸光度和波长这两者是出现和结果的关系,吸光度是对吸收波长吸收了多少的一个量度,以此间接对物质的量的多少进行量度。
它们的关系满足朗伯-比尔定律:A=lg(1/T)=Kbc。
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是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它描述了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
比尔—朗伯定律数学表达式及解释
A=lg(1/T)=Kbc
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透光度),是出射光强度(I)比入射光强度(I0).
K为摩尔吸光系数.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相关.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为 .(b也经常会用到L替换,含义完全一样)
比尔定律:A = ɛ x l x c。标准的吸光度公式是 A = ɛ x l x c,这当中A 是样品吸收的特定波长的光线量, ɛ是摩尔吸光系数, l是光线通过溶液的距离,而c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的浓度。
光谱吸收公式?
光谱吸收指数(SAI)为非吸收基线在谱带的波长位置处的反射强度与谱带谷底的反射强度之比,其实是谱带深度的另一种度量方法,可称为相对吸收深度,它用谱带谷底的光谱强度对吸收深度作归一化,因而减少了照度等变化所带来的干扰,提高了对地物的区分能力;
光谱吸收指数(SAI)可以表达为单散射反射率 的函数,平均单散射反射率可以进行混合像元光 谱分解成分的丰度反演,因为这个原因,可以通过获取一 系列典型地物的光谱吸收指数,通过小二乘法来反演地物光谱混合成分的含量,这对光谱识别和光谱混合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A=ECL C=A/EL
A为吸收度;T为透光率;E为吸收系数,采取的表示方式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L为液层厚度,cm。
在给定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按照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吸收池光程长b的乘积成正比。当c的单位为g/L,b的单位为cm时,则A=abc,比例系数a称为吸收系数,单位为L/g.cm-1;当c的单位为mol/L,b的单位为cm时,则A=εbc,比例系数ε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单位为L/mol.cm-1,数值上ε等于a与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的乘积。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吸收池厚为1cm,以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时,所导致的吸光度值A。ε值主要还是看入射光的波长和吸光物质的吸光特性,亦受溶剂和温度的影响。明显,显色反应产物的ε值愈大,根据该显色反应的光度测定法的灵敏度就愈高。
扩展资料: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按照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nm-40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式。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视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定是有关物质分子对不一样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吸收系数可由光度法测量。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光吸收的特点及吸收的程度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式。按照测定时所用的光源不一样,分光光度法可分为可见先分光光度法、紫外先分光光度法及红外光谱法等。
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非常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现在对微量组分的测定已能达到1~10μg/L的数量级,若事先经分离、富集,可测定含量更少的物质。分光光度法测量的相对误差大多数情况下为2~5%,精密的仪器可减至1~2%,完全能满足测定微量组分的要求。
分光光度计吸光度值计算公式?
按照朗伯比尔定律得出: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一定液层厚度的有色溶液时,因为溶质吸收了光能,光的强度就可以减弱。溶液浓度越大,液层越厚,入射光越强,光被吸收的就越多。
假设用公式表示,完全就能够表示为表示为:A=E*C*L(A为吸光度,C为溶液浓度,L为液层厚度)。E是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点
常数,与对光吸收的灵敏度呈正有关。该公式适用于有色溶液和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如:固、液、气)。在进行含量测定时,我们时常选择被测物质的大吸收波长来作为使用波长,以防止外界干扰。于是,我们可以按照公式可以计算测定管中物质的含量,过程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A1=E1*C1*L1 A2=E2*C2*L2
A1/(E1*C1)=A2/(E2*C2)
因为标准液和待测液中的物质一样,故E1=E2∴C2=(A2/A1)*C1因为标准液和待测液的体积相等,物质含量m=C*V*M(M为相对分子质量,V为体积)故m2=(A2/A1)*m1故此,溶液中物质的含量m2。
光电流公式?
I=ne/t
光电效应的三个公式E=hv-W,hv=ek+W,Ekm=hγ-A ,W是逸出功,E是大初动能,ek是电子的大初动能,hγ是光子能量 ,A逸出功。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情况。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吸收能量后逸出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
光电效应的光电流:金属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使金属带正电的情况叫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不少光电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金属发射电子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一定要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当有光电子发出后,光电流的强度跟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计算公式 I=ne/t
摩尔吸光度的计算公式?
按照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吸收池光程长b的乘积成正比。当c的单位为g/L,b的单位为cm时,则 A = abc,比例系数a称为吸收系数;当c的单位为mol/L,b的单位为cm时,则 A = εbc,比例系数ε称为摩尔吸收系数,数值上ε等于a与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的乘积。
故此,摩尔吸光度计算公式是:吸光度的朗伯-比尔定律是A=ɛ×l×c。
摩尔吸光度计算公式是:吸光度的朗伯-比尔定律是A=ɛ×l×c。标准的吸光度公式是A=ɛ×l×c。这当中A是样品吸收的特定波长的光线量,ɛ是摩尔吸光系数,l是光线通过溶液的距离,而c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的浓度。
ɛ反映了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也反映了吸光光度分析法测定该吸光物质的灵敏度,与物质本性,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相关,而与物质浓度无关。
皮埃尔·布格和约翰·海因里希·朗伯分别在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介质厚度当中的关系,1852年奥古斯特·比尔又提出光的吸收程度和吸光物质浓度也具有类似关系,两者结合起来就得到相关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简称比尔-朗伯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公式分别代表什么?
朗伯-比尔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全部的电磁辐射和全部的吸光物质,涵盖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比尔-朗伯定律是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出现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
比尔—朗伯定律数学表达式:A=lg(1/T)=Kbc
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透光度),是出射光强度(I)比入射光强度(I0).
K为摩尔吸光系数.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相关.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b为吸收层厚度。
光合作用的转化公式和本质?
CO2+H2O→(CH2O)+O2。
光合作用,一般是指绿色植物(涵盖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涵盖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达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内容的具体介绍: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出现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为了确定这样的红藻化石的年龄,研究人员针对到加拿大巴芬岛收集包含这样的红藻化石的黑页岩并用铼锇同位素测年法分析,觉得红藻化石有10.47亿年的历史
介质对光吸收的物理机制?
物理化学中,吸光度常被用来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是指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的比值(I0/I1)的以10为底的对数(即lg(I0/I1)),这当中I0为入射光强,I1为透射光强。吸光度的公式为A=abc,影响它的原因有溶剂、浓度、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