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是如何计算的,失业率计算公式例题
失业率是如何计算的?
失业率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为直接计算法,就是登记的失业人数除以总劳动人数后得到失业率。
失业率的第二种计算方法要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计算,因为失业率和通胀率存在反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通胀率,用百分之百减去通胀率,便可得到失业率。
失业率计算一般使用如下公式: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简单来说,就是用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总数。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没有工作。
一般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等同于劳动年龄人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年龄在16—65周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把劳动年龄人口中减去不愿就业的人口称作劳动力人口,而把不愿就业的人口称为不在劳动力人口。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公式:
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不在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就业率=总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
失业率=总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你所提问的失业率,就应当按上述公式计算,即分子是失业人口数,而分母是劳动力人口数(就是劳动年龄人口中减去不愿就业的人口)。
失业率计算公式?
答失业率计算公式是,失业率=失业人数÷(在职人数+失业人数)❌100%。失业率是反映失去职业的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例。 失业率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力,经济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失业率就低,经济对劳动力需求低↙,失业率就高。′
失业人数怎么计算?
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在美国,失业率每月第一个周五公布。在台湾,则于每月23日由台湾地区行政机构主计处公布。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大多数资料都经过季节性调整。失业率被视为落后指标。
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如何解读该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1、失业率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为直接计算法,就是登记的失业人数除以总劳动人数后得到失业率。
2、失业率的第二种计算方法要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计算,因为失业率和通胀率存在反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通胀率,用百分之百减去通胀率,便可得到失业率。
失业人数:在规定调查时间内,凡达到劳动年龄、又有劳动能力,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工作,并正在为取得收入寻求工作的人,以及暂时或不定期被解雇而无工资收入的人。
失业人数是反映一国的失业情况、变动趋势及计算失业率的依据。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
失业率计算公式: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统计的人口。
劳动力人口包括哪些?什么样的情况算作失业人口?
首先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
其中劳动力是指符合打工条件(比如,年龄)并有意愿寻求工作的人。而就业人口就是劳动力中找到工作的人口。
就业人口减少,失业率还能持平的原因:
1.就业人口,失业率数据是基于不同的调查。上月就业人口和失业率数据很可能与本月的不同,因此导致计算的不同。
2.减少的就业人口并非就是失业人口。比如金融危机,不少人们失去工作,但有些人并没有继续寻找工作,而可能是去大学深造。所以这些人不能算作劳动力,因为他们没有找工作的意志。这样的话,失业率计算公式中,分子失业人口的增加的和分母劳动力的减少是不相等的,从而很有可能导致失业率持平。
奥肯系数?
奥肯定律初提出来时,美国的数据表明该系数为3。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现在的数据表明该系数演变为2。宏观模型中的系数是由统计数据决定的,无关理论本身,所以不必争论过多。 两个公式如下: (1)(潜在GDP-实际GDP)/潜在GDP=2*(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2)实际GDP增长率 -潜在GDP增长率= -2*实际失业率的改变量 公式(2)和教材的表述略有差别,作了移项处理,目的是和公式(1)的对比更清楚。
什么叫供需指数,公式是什么?
答:其公式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
城镇就业率计算公式?
基本介绍
其计算公式为:
城镇就业率={城镇从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这一指标反映了城镇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即一定时期内城镇的从业人数在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所占的比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今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的较低水平。截至11月底,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754万人、16350 万人、19786万人、16261万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合计8.15亿人,其中2.2亿人领取基本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