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电代数法化简公式,圆的面积的求法

数电代数法化简公式?
交换律: A+B=B+A;-@1AB=BA;-@2
结合律: (A+B)+C=A+(B+C);-@3(AB)C=A(BC);-@4
分配律:A(B+C)=AB+BC;-@5A+BC=(A+B)(A+C);-@6
吸收率:A+AB=A;-@7A(A+B)=A;-@8
其他经常会用到:A+!AB=A+B;-@9A(!A+B)=AB@10
以上逻辑运算基本定律中,恒等式大多是成对产生的,且具有对偶性。用完全归纳法可以证明所列等式的正确性,方式是:列出等式的左边函数与右边函数的真值表,假设等式两边的真值表一样,说明等式成立。但此方式较为笨拙,下面以代数方式证明这当中哪些相对比较难证明的公式。
@7式证明:A+AB=A(1+B)=A;
@8式证明:A(A+B)=AA+AB=A+AB=A;由七式易得;
@6式证明:
A+BC=(A+AB)+BC;这个方向由@7式可得A=A+AB;
=A+AB+BC=A+B(A+C);这个方向由@5式可得AB+BC=B(A+C);
=A+AC+B(A+C);这个方向由@7式可得A=A+AC;
=A(A+C)+B(A+C);
=(A+B)(A+C); 得证。
@9式证明: A+!AB=A(1+B)+!AB;
=A+AB+!AB;
=A+B(A+!A);
=A+B;得证。
代数法求圆的面积?
这里说的代数法解答,就是将未知数用字母代替,让这一未知条件正常参加列式计算,以此达到处理问题的目标,这样的方式就叫代数法。
按照你所提供的信息,正常情况下,圆的面积s=πR2,但是假设唯有圆的周长为已知数C,我们唯有设半径为R,则2πR=C,R=C/2π。
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圆的面积s=πx(C/2π)2=C2/4π。
圆的周长:C=2πr=πd。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或S=πd²÷4。圆是一个平面图形没有体积的。扩展资料: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圆有大量个点。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圆可以表示为集合{M||MO|=r},圆的标准方程是(x - a) ² + (y - b) ² = r ²。这当中,o是圆心,r 是半径。圆形是一种圆锥曲线,由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圆锥得到。
两圆位置关系的代数法公式?
判断依据: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
则有以下四种关系:
(1)dR+r 两圆外离;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大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2)d=R+r 两圆外切;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3)d=R-r两圆内切;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4)dR-r两圆内含;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5)dR+r 两园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扩展资料
与圆有关的公式:
1、半圆的面积:S半圆=(πr^2)/2。(r为半径)。
2、圆环面积:S大圆-S小圆=π(R^2-r^2)(R为大圆半径,r为小圆半径)。
3、圆的周长:C=2πr或c=πd。(d为直径,r为半径)。
4、半圆的周长:d+(πd)/2或者d+πr。(d为直径,r为半径)。
5、扇形弧长L=圆心角(弧度制)×R= nπR/180(θ为圆心角)(R为扇形半径)
6、扇形面积S=nπ R²/360=LR/2(L为扇形的弧长)
7、圆锥底面半径 r=nR/360(r为底面半径)(n为圆心角)
于无穷多个小扇形面积的和,故此,在后一个式子中,各段小弧相加就是圆的周长2πR,故此,有S=πr²。
设圆心距为d两圆半径分别是r1,r2.r1>r2
1.两圆外离等价于d>r1+r2
2.两圆外切等价于d=r1+r2
3.两圆内切等价于d=r1-r2
4.两圆相交r1-r2<d<r1+r2
5.两圆内含d<r1-r2
代数公式大全?
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
,a-b、a3+b3=,a+b,。a2-
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ls|a|+|b|
|a-b|s|a|+|b|
la|sb=-bsasb
Ja-bl2|al-|b|-la|sas|al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
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b2-4ac=0注、方程有两
相等的实根b2-
不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没有实
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
n+1。/2 1+3+5+7+9+11+13+15+..+
。2n-1,=n2
2+4+6+8+10+12+14+.+。2n,
=n。n+1、
12+22+32+42+52+62+72+82+..
+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
。n+1、
2/41*2+2*3+3*4+4*5+5*6+6*7+..+n
。n+1,=n。n+1,。n+2,/3
正弦定理
4ac0注。方程有两个
a/sinA=b/sinB=c/sinC=2R
注。这当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初中代数八大公式?
1、平方差公式:a²-b²=(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
3、立方和公式:a³+b³=(a+b)(a²-ab+b²)。
4、立方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
5、完全立方和公式:a³+3a²b+3ab²+b³=(a+b)³。
6、完全立方差公式:a³-3a²b+3ab²-b³=(a-b)³。
7、三项完全平方公式:a²+b²+c²+2ab+2bc+2ac=(a+b+c)²。
8、三项立方和公式:a³+b³+c³-3abc=(a+b+c)(a²+b²+c²-ab-bc-ac)。
1、⑴单项式:数和字母的积(全部字母指数的和是单项式的次数
⑵多项式:哪些单项式的和(多项式里,高项的次数就是多项式的次数)
⑶降幂排列和升幂排列(略)
⑷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⑸同一类型项;全部字母一样,并且一样字母的次数也一样的项
(1)合并同一类型项:多项式中的同一类型项合并成一项
(2)法则:同一类型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 三、因式分解
1、方式:
⑴提取公因式法
⑵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3)立方和公式:a3+b3=(a+b)(a2-ab+b2)
(4)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5)a2+b2+c2+2ab+2ac+2bc=(a+b+c)2
⑶分组分解法(略)
⑷十字相乘法(略)
⑸配方式:(略)
⑹利用x2+(p+q)x+pq=(x+p)(x+q)分解因式
2、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按照下方罗列出来的步骤进行
(1)假设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既然如此那,先提公因式
(2)假设各项没有公因式,既然如此那,可以尝试用公式来分解
(3)若用上面说的方式不可以分解,既然如此那,可以尝试用分组或其他方式来分解
(4)分解因式,一定要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可以再分解为止
1。逻辑代数的公理:(1)若A不等于零,则A=1;若A不等于1,则
A=0。 (2)0+0=0;1+1=1;0+1=1;1+0=1;
(3)0*0=0;1*1=1;1*0=0;0*1=0;
(4)0的非门=1;1的非门=0;
2。
逻辑代数定理;
(1)A+0=A;A+1=1;A+A=A;(2)A与0=0;A与1=A;A与A=A;
(3)A+A非门=1;A与A非门=0;(4)A的非门的非门=A
3。 逻辑代数的定律:
(1)交换律:A与门B=B与门A;A+B=B+A;
(2)分配律:A与门(B+C)=A与门B+A与门C;
A+B与门C=(A+B)与门(A+C)
(3)结合律:A与门(B与门C)=(A与门B)与门C;A+(B+C)=(A+B)+C
(4)吸收律:A+A与门C=A
(5)德摩根定律:(A+B)的非=(A非门)与(B非门)
。
七个运算律为:
1、加法交换律:a+b=b+a;
2、乘法交换律:a×b=b×a;
3、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分配律:a×(b+c)=a×b+a×c;
6、左分配律:cx(a+b) = (cxa)+(cxb);
7、右分配律:(a+b)xc = (axc)+(bxc)
代数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实话说看这样非数学形式的表达式头很大。我简单把配方式写一下吧。按理说方式越简单,过程越清晰,应该越容易看懂。x²+bx/a+c/a=0 配方 x²+bx/a+b²/4a²=(b²-4ac)/4a²,左边是(x+b/2a)²,右边是△/4a²,开方即得到x+b/2a=±√△/2a,移项就得到熟悉的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b±√(b²-4ac))/2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