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中容易与其他学科融合。例如音乐的融入,从导入新课到配音欣赏、朗读,到轻音乐背景下写作等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美术知识进语文课堂,应是有语文课堂就启动了,小诗意境画成画。文意画简图等。其他学科也可以在合适之处融入,重要的是自然,不可牵强。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反映在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他学科的学习需语文知识,语文科的学习同样需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这个原因,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究竟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呢?本篇文章谈几点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希望与同行们共商。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
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语言文本的教学,它更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重任。因为这个原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是一定不可以缺少的,语文考试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历史知识,如《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内容涉及到我们国内现代史上一段受屈辱的历史,在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教学时,笔者没有只以文为本,并不是常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激起他们深入了解这些历史的想法。这篇课文所提到的 “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只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们国内犯下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了解这些历史,就一定要超越课文有限的几段文字,从历史学科、电视中去找寻更多的资料。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是很重要的。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提到决定物候情况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笔者在教学时和学生探讨了以下问题: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影响物候情况?这几大因素的说明顺序能不能互换?要处理这两个问题,就一定要联系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多而降低(一般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植被对应呈垂直变化”。古诗文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欣赏,我们也需一部分有关的不自觉的理知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一样天”,这些句子都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多,气温渐渐降低;还有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的说明对象“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中讲解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也需联系到有关的地理知识。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反映了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地理知识。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文言文《山市》,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情况,与“海市蜃楼”相似,属于物理学的范畴,然而,本篇文章相关物理知识的主要内容很有限,而学生还没有接触相关物理知识,因些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把控掌握山市的生成、变化到消失经过的同时,还需要讲述想关的物理知识(山市是大气中因为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情况。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很大的差距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一样的空气层就可以出现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样的情况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让学生科学理解“山市”这中自然情况。不然学生是超级难理解山市的生成、变化到消失的原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里提到的万有引力学生很感兴趣,可引导学生去《十万个为什么》里找答案。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音乐知识
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在情感的表达功能上是相通的。在语文教学中,假设能渗透音乐作品的欣赏,通过二者的结合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并熟悉记忆方式,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将心比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背影》、《三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将心比心》里所表现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在教学中播放《爱的贡献》这首歌,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悟为别人付出的乐趣。《背影》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孩子对父亲浓浓的爱,当讲到文中“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作了不少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课堂教学中笔者播放《懂你》这首歌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来地打动着学生的心,让学生在诵读课文的同时找到了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没办法说明白的情感。《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本篇文章依次写出了山的高峻美、夏水的奔放美、春冬的清幽美、秋景季的寂静和凄婉美。全文气势跌宕起伏,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样的气势,笔者范读课文的时候配上旋律同样跌宕起伏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让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音乐旋律伴随着学生感受三峡风景的各自不同的美,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前提是你要拥有足够广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度小的学科知识,例如理化生知识、数学和编程知识、音乐和美术知识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可以即兴发挥,但更多的是要精心设计,做好有关准备,才可以获取很好的效果。如讲文言词“为”的用法,可以将“为”和英语中的do、have联系起来,他们的相同特点是:用法特别灵活,组合方法不一样,意义也随之改变。又如所字短语,和英语中的动名词比较相似。这一部分作即兴发挥当然没有问题。又例如学生容易将“蛇鳝”之“鳝”写成虫字旁,原因就是学生不明白鳝鱼是鱼,而鱼都是用鳝呼吸的。教师讲清鱼的生物学概念,有助于学生记住“鳝”的写法。
假设技术含量高于目前的平均水平,就要早一点设计。例如讲《再别康桥》的旋律美,第一节就像轻柔的夜曲,第二三四节就像如歌的行板,第五节就像激昂的交响,而第六节就像低回的哀乐,第七节又回到开头的舒缓的夜曲。诗人的情绪流动、起伏、变化、回环,就导致动人的旋律。既然如此那,什么是“行板”?这些乐调又具有哪些特点?老师先要弄明白才可以给学生讲了解,还可以播放不一样的乐曲让学生直观感受。又例如,讲属种概念,可以举例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属概念,它们是包含关系等。又例如讲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的差别,可以引入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这一社会学概念。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是打破学科分割达到知识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活化师生思维的重要凭借,针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值得尝试。
作为物理教师我只可以想到一部分在语文中渗透物理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古诗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期望对你有很大帮助。例如说
1.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对比山是运动的
2.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们国内,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很洁白是因为它基本上能反射全部色光故此,给人的印象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清楚物质的实质,还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出现的。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按照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流体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
除了古诗中蕴含物理知识以外,在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不少有关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是不难发现的。实际上在本学科渗透其他学科知识,要求教师要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研究,而不只是带来一定涉猎。虽然目前提倡在本学科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才好。
以上就是本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性教育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kuaiji/202307191888599.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试题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congye/kaoshishiti/)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性教育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试题的相关信息。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性教育和再别康桥教学效果分析等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
2023-07-19
本文主要针对证券从业资格证有用吗,证券从业资格证和初级哪个重要一点和考证券从业资格证有必要吗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证券从业资格证有用吗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
2023-07-19
本文主要针对复旦大学的法学院怎么样呢民商法学难不难考,复旦大学法学参考书目和复旦大学民商法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复旦大学的法学院怎么样呢民商法学难不难考有一个初步认识,对...
2023-07-19
本文主要针对2023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广东考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广东考点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佛山考点在哪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2023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广东考点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
2023-07-18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试卷分析改进措施及建议,四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学生和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整改措施等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小学语文试卷分析改进措施及建议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
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