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课后题答案,我的母亲课后题及答案

我的母亲课后题答案?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哦!!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法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控掌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式;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来一定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带来一定感悟,带来一定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详细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当中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很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篇文章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有点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早的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反映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反映在母亲平日间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其实就是常说的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有关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结历次经验来说肯定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的时候,过于严厉。这是因为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针对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重要。她所敬重的丈夫时间太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都,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都寄托,还有如何才可以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很多因素,她容不可以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故此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文和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表达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必须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自己独立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约束过我。
3.假设我学得了一些一毫的好脾气,假设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假设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这道题是期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控掌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必须”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必须”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觉得之意,这样既表达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约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约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后面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约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其实,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假设”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达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很满足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非常大极深的影响。”这“非常大极深的影响”表目前什么方面?你在什么地方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考生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取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非常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还有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这当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