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2019S版上册语文教案:自然之道(课时一)

时间:2019-08-19 17:09来源:华宇小学教育网考试资料 作者:小学六年级语文 点击:
资料下载
以下是网整理的2019苏教版上册语文教案自然之道:,供同学们练习。

华宇课件网:热门考试资料发布网站,新课程资源全程持续更新百度云网盘分享。涵盖:


初级会计师 | 中级会计师 | 高级会计师 | 注册会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CMA管理会计师 | 资产评估师 | 经济师 | 审计师 | 证券从业 | 公务员国考 | 公务员省考 | 事业单位编制 | 教师招聘/资格证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考研类课程 | 社会工作者 | 注册消防师 | 会计实操 |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 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 需要新全套资料请选择上面对于科目查看课程

  教材分析 :

  《自然之道》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旅游者出于同情心,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龟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学情分析 :

  同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同学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同学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外表。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同学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同学学会理性地考虑,进而引导同学维护大自然,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获得有益的启迪,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要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同学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 培养同学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设计理念: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同学在自主学习中与文中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过程和方法: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2)自读表演,理解内容;

  (3)品词品句,积累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2)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 体会“我”和同伴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回顾整体

  1.谁还记得拔苗助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把禾苗拔高,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举动吗?

  2.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请通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出示幻灯)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当“我们”看到一只(踌躇不前)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的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 鱼贯而出 ),结果让食肉鸟( 饱餐一顿 )。“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懊悔。

  二、细读感悟,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过渡: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课文描述了他们怎样的感情变化?

  1.自学提纲(幻灯出示)

  (1)默读课文,用“ “画出写”我“和同伴的心情变化的语句,用”~~~“画出写向导的心情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感情的变化。

  (3)讨论:为什么人物的心情会有这样的变化?

  2.汇报交流

  (1)(出示图片) 加拉巴哥岛

  (2) “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3)(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4)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我”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板书 :“我”和同伴:紧张 向导:若无其事)

  3.指导朗读探究

  出示句子:

  (1)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回到课题质疑:你是如何理解向导说的“自然之道”呢?

  (2)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4.向导也许看贯了弱弱强势的场面,了解自然之道,也许是向导想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个教训。所以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幼龟把它送往大海。小幼龟得救了,你们的心安了吗?

  5.点名回答。

  (板书:震惊)

  6.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令人震惊的场面?

  7.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四字词来描写幼龟入海的场面?

  (幻灯出示:争先恐后 结伴而出 成千上万 鱼贯而出)

  8.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

  ①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幻灯出示幼龟入海的壮观热闹的场面)

  我们很快明白:(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②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当看到幼龟被食肉鸟叼食时,我和同伴的心情是--懊悔。(板书:懊悔)

  ③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去。(出示句子)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你觉得向导心理特别--难过、后悔、悲伤、悲叹等,指名读--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板书:悲叹)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叹?(悲:幼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④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似乎在我们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⑤如果……就……,你能换一个关联词来表达你的悲叹吗?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三、发挥想象, 走进动物的内心世界

  (1)全班同学扮演小幼龟。

  (2)(幻灯出示)当向导捧起幼龟将它送往大海时,小幼龟会有什么反应?它又会在心里对人类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配乐)

  四、走出故事谈收获

  1.通过感受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我明白了自然之道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盲目行事。(学生回答 板书:遵循自然规律)

  2.找出揭示道理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灵是指聪明,有灵性。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聪明、机敏,但如果不按能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五、总结全文 , 扩展延伸

  1.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现在想说什么?

  (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2.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作方法是叙事说理。(板书:叙事说理)

  3.看文悟道理

  20世纪初,美国的凯巴伯森林松杉葱郁,大概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天敌。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想让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他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经过25年的猎捕,有数千只狼先后毙命。很快,森林中的鹿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接着又是疾病流行,造成了鹿的大量死亡。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减少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但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既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又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动物及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选自《狼和鹿的故事》

  4.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见过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

  5.总结语: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如果违背了自然之道,只能好心办坏事。

  六、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读关于自然的课外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摘抄好词佳句,体会用词的巧妙。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自然规律

  我和同伴:紧张 震惊 懊悔

  向导: 若无其事 悲叹

  (叙事说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