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2020小学1-6年级第二学期知识预习大全(汇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3.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1.毛泽东主席简介
2.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长征意义的一段文字。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会写本课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介绍作者
1.师:同学们,第21课我们要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词。(板书课题:毛泽东诗词两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2.同学们交流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参与交流,出示资料: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了解写作背景
1.师:这两首诗词,都是描写长征的,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师生交流,教师还要系统地把长征简单地讲述一下,为下面两首诗词的教学打下基础。)
2.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七律o长征》(板书),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3.读课题。
4.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介绍文体。这首诗的体裁是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读体会
1、中心话题: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你的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了怎样的长征精神?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每小组指定一名发言人,确定发言顺序,依次对每一句进行讨论和探究。
教学预设: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中蕴涵了一种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慨。“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把困难看作是平常的小事,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小结:这一句是全篇的纲领。以静写动,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但这些都不被红军放在眼里。多么英勇的气概呀。
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慨。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的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极大的反差之间,显示的是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运用了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使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教师小结: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从这句话感受到了红军的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
师:这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在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寒”,你们是怎样理解的。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面?
师: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在听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心情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现在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云崖暖”实际上是“心里暖”“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师:诗中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一“拍”一“横”以动写静,极具气势。此时,你们是否也真切地体会到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了呢?
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惊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言开。
师:你能想像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场景吗?红军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教师小结:如果说翻五岭,走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翻过雪山带给敌人的又是什么呢?
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让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胜利的喜悦吧。
四、回顾拓展
1、作者用凝练的诗句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再到诗中去感受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出示下面一段话,作为拓展资料。
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长征有什么意义时写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他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的是到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他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的人民在短时间内就度过了难()关。
2.他用卷()尺认真地量着卷()轴的长度。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
等闲: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
尽开颜:
三、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后脱离了长征途中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新局面的欣喜。
答案:
一、
1.nán nàn
2.juǎn juàn
二、
(1)困难,艰难。平常,不放在眼里。
(2),更加。全都笑逐颜开。
三、C
更多资讯查看:华宇考试网小学频道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