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曲动机(motif),为什么外国钢琴家都会作曲的

什么是作曲动机(motif)?
卸腰。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微博里有一个博友,有一次发了一条状态吐槽,大意是:我们说的动机,并非”杀人动机“那种意思 =_=
作曲的动机总体就是一部作品核心基本的相对短小的音乐材料。例如说各位考生都很熟悉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那个著名的”命运在敲门“的动机。为什么说贝多芬是当之无愧的作曲大师,从这个乐章的写作中就可以看得很了解。
为什么外国钢琴家都会作曲?
那是一定的。
这里说的钢琴家,就是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合称。
郎朗等,虽然习惯上称他们为钢琴家,但其实他们只可以被称为演奏家,因为他们不会作曲。
而像贝多芬,莫扎特这种类型的,他们才是真正的钢琴家:会演奏,会作曲。并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树之高,可称为钢琴大师了。
因为作曲和演奏有很大不一样,例如有部分杰出的演奏家平日间哼哼小调哼出灵感来了,但他没有系统地学过如何作曲,故此,想作也作不出来。 学过,就有非常大可能了。
贝多芬几岁启动作曲?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出现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7岁时贝多芬第一次登台,取得巨大的成功,被大家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启动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贝多芬启动作曲时间已不可考,有关他首次公开演出的记录是于他8岁之时。
4岁的贝多芬启动学钢琴和提琴。因为他太小,故此,他两只小脚踩不着钢琴的踏板,一双小手也够不着钢琴的象牙琴键,只好在椅子上再放上小凳子。小小的贝多芬坐在这小凳子上,启动了他的音乐生涯。
十岁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获取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启动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启动作曲。他的早的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非常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不少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贝多芬是从四岁启动学钢琴和提琴, 因为它太小 故此,它两只小脚踩不着钢琴的踏板 ,一双小手也够不着钢琴的象牙鉴情 只好在椅子上再放上小凳子。小小的贝多芬坐在这小凳子上 启动了他的音乐生涯 。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 ,与神圣罗马帝国, 科隆选侯国 波恩的波恩街20 号。
贝多芬为什么身残志坚?
贝多芬身残志坚是因为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他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他的耳朵因为父亲的殴打留下了残疾,成年后完全失聪。但他却凭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非常多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悲惨身世:
少年时期的贝多芬失去了母亲,他并没有陷在针对母亲那种温柔的感情里没办法自拔。不久后父亲也去世,他得到了自由的空间。贝多芬的感人事迹在于他一个人担负起全家的生计,他的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全由他自己一人照顾。贝多芬不可以不以喜爱的音乐当做养家的工具,从而供养家人的生活,为了生计,他只好努力赚钱。
当贝多芬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时。他的耳朵产生了问题,在这里后面,他的听力一天天衰退,后致使了耳聋。耳聋给他带来打击很大,他没办法再听到喜爱的音乐,也没有办法再创作音乐。但贝多芬对音乐很执着,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声练习,在耳聋的情况下也还是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做到了常人没办法做到的事情,贝多芬的感人事迹在于一次次战胜自己,战胜苦难。他有着超过常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悲惨的幼年,凄凉的少年,窘迫的中年,他都执着于音乐。贝多芬的感人事迹不止于此,他坚持的一生不是没有意义的,贝多芬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都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唯一能给他慰藉的唯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没办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后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产生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获取成功 。”这样的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自始至终。
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贝多芬十大名曲及其创作背景?
贝多芬十大名曲有: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A大调第七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序曲《爱格蒙特》
《莱奥诺拉》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F大调第二浪漫曲
贝多芬所属的时候代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候代,正值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重要时期,也是全欧洲的一个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阶段,革命思潮影响了全欧,同时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给了他不少启发,与此同时他非常多接触与吸收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他先是从莫扎特,后来又在海顿、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门下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不少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深信众生平等,追求自由和正义,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他的民主思想已渐渐成熟,而且,在革命年代中更快速的成长起来。在阴暗的社会条件下,他也还是充满阳光与热情的创作着,在反抗封建专制的同时也通过他的作品号召全部人民为争取平等幸福自由努力奋斗。
1782-1783年 发表变奏进行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赋 格曲、两首钢琴回旋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为小提琴老师。创作三首钢琴四重奏。
1787至1789年 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和两首钢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创作《骑士芭蕾》(献给华尔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2年至1795年共创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这当中作品第2号为三首钢琴奏鸣 曲,作品第19号为钢琴协奏曲)
1795年 在维也纳首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号)出版。
1796年-1797年创作 《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4号)、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作品第5号)还有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
1798年 听觉渐弱,至1799年,创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怆钢琴奏鸣曲》),14,20和21号( 《第一交响曲》)。
1800至1801年创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钢琴协奏曲》), 43,85,51(2),49号等作品。
1802年 创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 调浪漫曲),50(即F大调浪漫曲)和36号(即《第二交响曲》)等 作品。
1803年 至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
1804年 改原来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1805年 4月7日第一次公演《英雄交响曲》。
1804年-1805年创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号等作品。
1806年 12月23日第一次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 》、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田园交响曲》等作品。
1807-1808年 创作,《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还有作品第62,69,70,80 和86号等作品。
1809-1810年 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埃格蒙特》还有作品第74、76、77、78、79、81(a),即《钢琴奏鸣曲》,75,83和95号等作品。
1811-1812年 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还有作品第96,97,113和117号等作品。
1813年 12月8日写完《威灵顿的成功》。
1813-1814年创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号等作品。
1815-1816年创作第98,101,102,112,108号等作品。
1817年 创作《五重奏赋格》(作品第137号)。
1818年 创作《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6号)
1819年 启动写《庄严弥撒》。
1821年 创作第110号钢琴奏鸣曲。
1820年至1822年,贝多芬创作第109,111,119,121(a),124,120号等作品。
18 《庄严弥撒》完成。
1824年 《第九交响曲》完成。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27号)。
1825年 创作后几首弦乐四重奏。四月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第九交响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 计划写作《第十交响曲》,重病。
1827年 3月26日 去世。
除开这点,还有作曲时间大概为1810年的著名钢琴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欢乐颂乐曲的由来是什么?
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与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事实上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样的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大家心中久久回荡。
大家说这是一首“思想抒情诗”
贝多芬的欢乐颂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含义?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启动,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情况,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隐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
马上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艨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
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强大。人类的产生是神圣的、肯定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只要团结,就可以幸福。神圣的,高雅的。
《欢乐颂》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后关头,贝多芬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后一部交响曲,后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大家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观念,配合音乐的需做一定的删节和更改。在让人非常激动和紧张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一样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还有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大家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后,这样的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这是一部不管如何形容其伟大都不过分的作品是贝多芬都音乐创作生涯的人流高度聚集和总结。早在1795年贝多芬就草拟了这部交响曲后乐章的主题,经过多年的探索,贝多芬决定破天荒地在交响中加入人声,用席勒的《欢乐颂》诗句,来表达他毕生的夙愿:歌颂英雄和美德,歌颂神的普世光耀。
这部交响乐思想深入透彻,结构广阔,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过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加入了人声的合唱,谱写了齐唱、合唱、四重唱和独唱。这些声乐曲和管弦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庄严崇高、雄伟瑰丽的交响乐章,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的壮丽颂歌。
《第九交响曲》
《欢乐颂》实际上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启动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基本上花了大半生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后面,作曲家才启动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实际上《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自己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实际上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高理想。故此,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启动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按照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部分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后《欢乐颂》乐章依然不会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