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写一篇传统节日的作文三年级300字,端午节的风俗300字左右

时间:2023-02-16来源:华宇网校作者:六年级上册语文
写一篇传统节日的作文三年级300字

写一篇传统节日的作文三年级300字?

过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古时候大家为了纪念屈原就包粽子抛入江河中,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包粽子。

我们先用粽叶包出一个底下尖尖的甜筒形,再把糯米和馅儿放进去,马上包成三角形,后拿绳子把粽子绑起来,就成了平日间吃的粽子。粽子的馅儿有不少种,有豆沙馅儿、鲜肉馅儿、栗馅儿……包好的粽子像一个个小枕头躺在那儿,好可爱!我们把包好的粽子煮了,香喷喷的真好吃,没几分钟,一吊粽子被我们吃完了。

吃完粽子各位考生一起去划龙舟。我们分成了四队,各位考生一起喊:“三、二、一,启动!”各位考生一起使劲划起来,每艘船船头都拥有个打鼓的人,每一次打三下就停一秒,第三次时后面的人就把桨放入水中一划,就这样连续持续性地一放一划,一放一划,一放一划……锣鼓震天,好激动啊!

“节分端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可以洗得直臣冤。”每个节日都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一个值得我们去继承的传统,今天参加端午节的活动,我感到很高兴。

端午节的习俗(200~300字左右)?

端午节百科名片

端午节粽子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们国内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一定不可以缺少的活动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非常多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深入人心是一种仪式感的存在。而目前粽子已经成为吃货们前赴后继推崇的美食了,除了传统的蜜枣、豆沙,南方人民爱吃的肉粽也已经征服了大众的味蕾。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自不同的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悬艾在端午节,大家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戴上,用以驱瘴。点雄黄酒在端午节时,大家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等不上身。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在汨罗江畔,每一年端午都要举行隆重竞渡仪式。大家穿着新装,扶老挈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挂灯下水。竞赛以鸣炮为号,一声炮响,船似箭发,雪浪摇空,彩旗飘舞,万人喝彩。栓五色丝线这天早晨,家家都需要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种吉祥的颜色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端午节的来历:

1,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达到,后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他写过忧国忧民的《离骚》。

2,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都是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助吴伐楚,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从而死。后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3,纪念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传说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那天。

端午节的由跟习俗15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疫情防控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避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节起源说法很多,这当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为广泛。226 120下一条回答找端午节的来历20字?就上阿里巴巴端午节的来历20字 采购批发,尽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汇聚海量商机信息,提供便捷在..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2条评论公布yw11白字 (回答者)4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2023-01-03 15:27 ・ 回复Ta热心网络用户3一岁2023-08-18 19:41 ・ 回复Ta为您推荐端午节的来历,二十字。本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133 浏览588 2023-04-01查端午节的资料150字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13 浏览1446 2023-05-03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150字一定要要完整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3 浏览514 2023-04-14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150字左右)急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自于中国,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7 浏览4720 2023-03-08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00字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还有汉字文化圈175 浏览21719 2023-09-25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63个问题5,573,905人浏览有什么中专学校 ,火热招生中,报名马上就要截至

m.hziit.com

广告有什么职高学校 职业高中招生简章

goorlan.com

广告已经在加载查看都4个回答有关问题端午节的来历,二十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被诬陷流放,后来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清楚后,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尽。百姓不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等撕咬,于是投下粽子、鸭蛋喂鱼,赛龙舟震慑鱼群。14浏览611 2023-06-07查端午节的资料150字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那天,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除开这点,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还有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16浏览1472 2023-05-03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150字一定要要完整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的来历作文150字端午节的来历作文150字。端午节是我们国内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一定不可以缺少的活动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足球赛的作文)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非常多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4浏览526 2023-04-14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150字左右)急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自于中国,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以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培养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部分省市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节日活动。粽子有各种多样,=现今各地的粽子,大多数情况下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按照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8浏览4737 2023-03-08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00字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还有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节日起源: ☆  端午节起源说法很多,大多数情况下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这当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为广泛。 ☆  1、纪念屈原说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自始至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面,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大家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避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大家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从而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纪念伍子胥说 ☆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都是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从而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传说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那天。 ☆  3、纪念孝女曹娥说 ☆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古人传说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传说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那天。 ☆  习俗: ☆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因为地域各位,民族很多,加上不少故事传说,于是不仅出现了很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  佩豆娘: ☆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数情况是江南。一部分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自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b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  挂艾虎: ☆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这当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戴上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  画额: ☆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式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完全一样。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佩长命缕: ☆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一样。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这种类型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早时间是在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这当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  戴香包: ☆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还有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带上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每天都变得更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戴香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大多数情况下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讲究,假设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导致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  避五毒: ☆  端午在古人心里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故此,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事实上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故此,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  采药: ☆  这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同样也是制药用。后来有很多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能够让消散。这样的捉蛤蟆制药之俗,源自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  沐兰汤: ☆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大多数情况下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以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J《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涵盖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大家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的视角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益。 ☆  采茶、制凉茶: ☆  北方一部分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大家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  挂艾草、菖蒲、榕枝: ☆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需要在鸡未鸣之前就出发,挑选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拥有杀菌作用。端午这个时间段,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需要冻三冻。”古时,大家缺少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大家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觉得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一般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默认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此,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  躲端午: ☆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  端午雨: ☆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之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  划龙舟: ☆  龙舟一词,早出现在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觉得“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按照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  跳钟馗: ☆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和刚才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  斗草: ☆  汉之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觉得与中医药学的出现相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枯燥乏味,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一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时常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  《物原》云:“早时间是在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时间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这一多有描述。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请看下方具体内容:两支参赛队伍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大多是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持续性者为胜。 ☆  其他习俗: ☆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可以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便帮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  除开这点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这个时间段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起源自于中国,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以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培养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省市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的民间习俗: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节日活动。粽子有各种多样,=现今各地的粽子,大多数情况下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按照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六年级上册语文热门资讯

  • 写一篇传统节日的作文三年级300字,端午节的风俗300字左右

    写一篇传统节日的作文三年级300字? 过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古时候大家为了纪念屈原就包粽子抛入江河中,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包粽子。 我们先用粽叶包出一个底下尖尖的甜筒形,再把糯米和馅儿放进...

    2023-02-16

  • 诚信的比喻句150字,诚信的好处150字作文怎么写

    诚信的比喻句150字? 1、诚信像那天空中的骄阳,失去它你将永堕黑暗;诚信像那航船上的罗盘,失去它你将迷失方向;诚信像那沙漠中的绿洲,失去它你将身陷囹圄。 2、诚信像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 3、诚信像根...

    2023-02-16

  • 胡的首字母是什么胡字组词

    胡的首字母是什么? 首字母为:h 释义 1.名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名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3.名又如:胡髯朗;胡皱;胡袋。 4.名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5.名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2023-02-16

  • 男人承诺没做到的伤感句子,你的一句承诺我失去了自我的说说

    男人承诺没做到的伤感句子? 1.亲爱的,你所做的承诺你都没有做到,我感觉这一生给我留下了遗憾,你把我丢弃了! 2.曾经的我们,既然如此那,的相爱,我们说好了,浪迹天涯,可是你说的承诺都没有做到,让我情何以堪?...

    2023-02-16

  • 向班主任推荐自己做班长的语句,向班主任推荐自己当班委的短

    向班主任推荐自己做班长的语句? 我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和班级考生关系都很好,我申请当班长,更好的为考生们服务。 向班主任推荐自己当班委的短句? 老师,我非常期望为各位考生服务,我也有余力做好班级工作,期望可以...

    2023-02-16